鸿儒私塾纪念馆 取消中小学 开放克隆人
2022年1月30日星期日
鸿儒私塾观察
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胡焕庸先生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4-04浏览次数:383
吴传钧
胡焕庸(1901—1998),字肖堂,著名地理学家与教育家,中国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者,江苏宜兴人,1901年11月20日出生。1901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1920年竺可桢先生来校任教、1921 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桢任主任。1923年胡师南高毕业后先在扬州中学任教,1926年再回东南大学补修学分,于同年夏获东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他旋即赴法国,在巴黎大学和法兰西学院进修。1928年9月回国,担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成为竺可桢先生在这两个系统的得力助手。1930年竺可桢先生离校,地学系分为地理、地质两系,胡师任地理系系主任、成为竺可桢先生的接班人。1934年被推举为中国地理学会首届理事。1941年,任中央大学研究院新成立的地理研究部主任,当选为教育部首批部聘教授。1943年,任中央大学教务长,并被推举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抗战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1947年回国。1950年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1953年调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1957年任该校人口地理研究室主任。1981年任中国人口学会顾问、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室主任,1983年改室为所任所长。1990年受聘为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顾问。1998年4月30日因病在上海辞世,享年九十七岁。
从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地理系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十年中,特别是1930年以后的七年,胡师在培养我国地理人才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担负起气候学和自然地理的几乎全部教学任务,包括地学通论、气候学、天气预报、地图投影以及亚洲和欧洲自然地理。此外,他还从事地理教学基本建设,编写教材,编绘挂图,组建中国地理教育研究会,创办《地理教育》刊物等。在我国地理学领域贡献卓著。
建立中国人口地理学
1935年.胡师在《地理教育》(第三卷第二期)发表开拓中国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并附有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以一点表示一万人。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将4.75万个点子落实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法画出人口密度图。该文指出中国人口分布存在着极端的地区不平衡,大致从黑龙江省的爱珲到云南省的腾冲画一斜线,可以清楚标识以此线分出的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悬殊的情况。东南半壁虽只占土地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96%;西北半壁员土地面积占64%,而人口仅占4%,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农业基础的地区差异所造成。这条东北一西南斜线可说是对反映中国人口地理基本情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一直为外国学者所确认和引用,并被称为“胡焕庸线”。胡文发表不久即被美国《Geographical Review》杂志全文翻译介绍,英、德地理刊物亦相继介绍,认为该文不仅开创了中国人口地理研究,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人口地理学的基础。该文内容不限于人口的数量研究,而着重探讨自然、社会、特别是农业生产条件对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影响。该文所揭示的东南半壁与西北半壁的差异至今仍然有看指导意义。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南和西北的人口比是94.4:5.6,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又表示两个半壁的人口比是94.2:5.8,可见“胡焕庸线”确实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地区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人口的调查研究,胡师于1953年从治淮委员会调回华东师大地理系,先以教授外国自然地理为主,其后逐渐恢复人口研究。1957年该校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他率领师生到江苏省的南通、常熟、宜兴等地进行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的调查,并发表了研究报告,延续了20年前的人口地理研究。但曾几何时,北大马寅初教授发表了《新人口论》,主张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不幸遇到不公正的政治批判。于是国内有关人口研究都难以为继,胡师不得已而转教自然地理。此后直到1978年,中央拔乱反正,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得到平反,人口问题再次受到人们重视。1982年又进行全国人口普查,胡师被中国人口学会聘为顾问,并接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任务。华东师大不仅恢复了人口地理研究室,并扩建为人口研究所,胡师任所长。同时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委员会的费用资助,得以开展到全国各地调查和出版著作,并招收人口地理专业博土研究生和博士后。胡师先后发表了《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政策》、《中国八大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过去与未来》等论文和人口地图,荣获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又与张善余教授合编们《世界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地理》等书,1990年出版了《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选辑了他的代表性论文二十九篇。胡师研究人口地理的重点:—是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二是人口分布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始终把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加以有机结合。他曾主张:蒙新地区人口容量不宜超过六千万,青藏地区不宜超过一千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应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所有他晚期的累累著作推动了中国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和人口社会学的研究。
重视地理研究为生产建设服务
胡师治学的另一研究重点是以农业地理为中心的经济地理。我国近代地理界开展农业区划研究,首推胡师1934年在《地理学报》创刊号上发表的《江苏省之农业区域》一文。根据作物分布统计,联系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划分江苏省为四个农业区(即:苏北旱粮区、苏中籼稻区、沿海棉花区、苏南稻丝区)。次年又在《地理学报》(第二卷第一期)发表《安徽省人口密度与农业区别》,阐明人口密度和自然条件与农业分布的关系,并划分安徽省为四个农业区。1936年他进一步对全国作了农业区的划分研究,在《地理学报》(第三卷第一期)发表了《中国之农业区域》一文,开创了全国农业地理与农业区划的研究,与他两年前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相呼应,显示了农业地理与人口地理研究相结合的特点。该文分析气候和地形条件与作物分布的关系,特别指出一些地形与气候界对农作物分布的重要意义,如海拔三千米等高线为青藏高原的东界,年降水量三百毫米等雨线为北方干旱区之东界,正月—6℃等温线为冬小麦分布北界,正月10℃等温线为双季稻分布北界等。从而划分全国为九个农业区,即东北松辽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下游区、东南丘陵区、西南高地区、黄土高原区、漠南草原区、蒙新宁干燥区、青藏高原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农业区划方案:其发表先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卜凯(J.K.Buck)教授《中国土地利用》一书对中国东中部划分为两个农业地带和八个农业区之方案。
胡师在华东师大设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后,又继续其人口地理与农业地区相结合的研究,于1958年在华东师大《地理集刊》上发表《江苏省人口密度和农业区划》一文。该文在二十四年前发表的江苏农业区域基础上又有所深化,指出全省可分为五个农业地理大区(淮北地区、淮南地区、西南丘陵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滨海地区)。每一个大区又可细分为七至九个小区,对每一小区论述其自然环境特点、水利情况、主要农作物分布以及发展前景,远比1934年提出的方案细致。
除为农业服务而外,胡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曾到苏北沿海地区考察废盐田垦耕和淮河流域水利情况,著有《两淮水利盐垦实录》,引起水利部门的注意。1950年初淮河流域又闹大水,治淮委员会特调胡师到该委任技术委员,再度到两淮考察,研究治淮之策。他提出在苏北新开灌溉总渠,分引一部分淮水由此直接入海,此项建议被该委接受贯彻。胡师又先后写成《淮河》、《淮河的改造》、《淮河水道志》、《祖国的水利》等书,体现了地理学家为水利服务的热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胡师受有关部门的委托,进行缩小省区研究,作为抗战胜利后重建国家经济基础之策略,于1940年完成设计报告,开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之先河。
1978年中央拨乱反正,带来了科学的春天,胡师焕发革命的青春。他说:
别人的时是以年计算的,我的时间只能以天计算。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我的工作也就一日不止,努力争取夺回我在十年内乱中白白浪费掉的宝贵光阴,为祖国的地理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余热。
当时他已年近八十高龄而视力衰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书,而且右手发抖不能书写,竟学会了用左手写字。他这种为事业而奋斗的毅力,令人敬佩莫名。他凭此毅力辛勤工作,着力主攻人口地理,旁及经济地理和自然地理,因而在1978—1984年间,平均每年发表论著七至八种之多。1984年他因年事已高,辞去人口所所长职务。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然笔耕不止。在1985—1990年间,每年发表成果约十种。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竟然出现了一生中最高产的奇迹,以具体行动实践了对人民的诺言,走完了一位地理学大师的光辉历程。
学业并重风范永垂
1945年夏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考取公费将去英国留学,胡师为我题“学业并重”四字作为临别勉词,意即做学问和创事业两者不可偏废。他本人毕生即以此立志自勉,在治学方面强学力行,推陈出新,开拓引路;在创业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创建研究机构,组织学术团体,主持专业刊物等厥功甚伟。胡师自1928年从法国留学归国即任母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又于1953年转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和人口所教授。在两校先后执教七十六载,培养了大批地理学和人口学专门人才,包括院士两名和上百名教授。胡师于1928—1930年协助竺可桢业师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41年中央大学研究生院创建地理学部,兼任部主任,开展研究工作,并培养地理专业硕士生;1957年在华东师大创建人口地理研究室,1981年扩建为人口研究所,任所长,1984年增设博士后科研站。胡师于1934年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并创办《地理学报》,先后任总干事,学报主编和理事长,组织领导全国性的地理学术活动;1981年,胡师又应聘出任中国人口学会顾问。回顾胡师七十余年的学术生涯、所作所为,对发展中国地理学和地理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卓越的贡献,无愧为我国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45—351页。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