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好文要文涂公钦【从一道小学数学题,发现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

好文要文 涂公钦 05月18日· 集美大学神经美学与视觉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从一道小学数学题,发现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如图的一道求面积的几何题,其实是一个思维模型,而不是别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哲学逻辑训练之后,我反过来看曾经的数学,我发现,几乎一半以上的中国初级教育的数学老师,在教数学的时候,始终向学生“背着一只手”,这只“手”叫思维常识。 这么多年以来,那些普通话都说不清楚的“小镇做题家”,从学生当上了老师,潜意识里总是将自己的专业当做“很难”,并且以给人出难题为乐。而从不将“把问题简单化”,当做教书育人的根本。 因为一半的人类大脑,属于直观形象思维,或者感性直觉思维的。另一半才是抽象思维更强大一些。特别是女生,大部分都属于感性直觉思维。所以在中国,女生数学不太好,成为了一个“人为制造的常识”。要知道,从小学训练开始,如果赋予感性直觉型大脑,以思维模式的训练,那么它将是创造力爆表的存在。我们不但不这样干,更是硬性将不同大脑思维方式的人,认为分开,用分成“文科和理科”的方式,让一部分有创造力的人(感性直觉型大脑)去搞什么文学艺术。让从小就表现出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成为理工男女。 于是,人类的创造力被拆分成了:抽象力强的人,没有直觉型形象能力;直觉形象思维强的人,没有很好的建立思维模式,缺乏逻辑理性。 要知道,能玩各种高科技的人,本质上是数理逻辑基础上的艺术直觉型思维。而这是从小训练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天才概念。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那些广泛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普通话都说不清楚的数学老师们,总是将他们已经熟悉的数学知识点,当做一种仿佛人人都知道了的数学“前提”,而不是应该反复强调的出题和解题的思维模型:从根本上,将数学当作解题课,与当作思维模式训练课,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而这是曾经国家选拔人才的举国体制,留下的不被人关注的一点小小的阴影。却正是在这个阴影中,有一个不被人关注的小秘密:其实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成为思维常识的拥有者。 所以,像数学这种本质上属于思维模型训练课的,基本上很多年来,在中国人的基础教育课堂上,都假装它“很难”——所有落后文明,都曾经将数学当作“假装这是很先进的课程”的集体无意识。因此,常常有一种“解题炫耀心理”在作祟。有时候连老师也是这样的无意识,完全忘记了,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模式训练。 于是,老师讲课总是无意识地“背着一只手”,直觉思维的学生便只好跟着“坐飞机”。 有些老师自身语言逻辑并不行,常常忘记了自己知道“前提”,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知道这个,应该在语言表达上予以反复强调的前提是什么。包括在自媒体上的一些讲数学题的老师,他们在含混不清的讲题解题过程中,始终悄然划过那个原本是重点的思维模型的前提。或者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解题思路,与思维模式训练,是颠倒的两种思维形态。 于是,感性直觉思维模式的人,会感觉到某种思维形态上的跳跃性和跳断性。从而导致一头雾水! 于是,我们竟然集体性的,把数学教学,从小学和初中开始,就变成“貌似很难”的学科。而且以此为荣。不然辜负了“小镇做题家”的优越感。 如图所示,这道题简单到不可思议:以类微积分的思维模型来看,将小正方形面积连续四方放大四倍,减去大正方形的面积,再除以四就结束了。 这只是一个思维模型。就像直线的斜率公式,可以直接推导出微积分思维,乃是一种通过放大、缩小,从而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人类思维模式的基本方式: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把抽象思维直观化。 只有中国,至今仍旧大面积地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培养国民简单问题复杂化的集体无意识:不然,怎么体现“很难”呢?怎么炫耀“他儿子数学很好”呢? 而这原本是人人都应该知道和被训练的思维模型的常识!这一切集体无意识,抑制了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所以,凡自觉很难的东西,不过是有一只常识的手,被人“背在了身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