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星期六

» 哈尔滨——城市的早期历史 全部论坛列表 Voyagez seul pour devenir une meilleure version de vous-mêmeBabbel | ממומן Comment semer une belle pelouse ?Rakuten | ממומן Décès de Raymond Gbaguidi, ex-chirurgien à l’hôpital du Lamentin en MartiniqueLa 1ère | ממומן Parfum pour femme : le guide ultime d'achatRakuten | ממומן 哈尔滨——城市的早期历史来源: JustWorld 于 2023-07-28 19:47:07 [档案]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1274 次 (172543 bytes) 字体:调大/重置/调小 | 加入书签 | 打印 | 所有跟帖 | 加跟贴 | 当前最热讨论主题 哈尔滨——城市的早期历史 编辑于 2022-09-06 在哈尔滨的早期历史上,曾生活过数十万的俄国侨民。 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筑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大批俄国侨民陆续来到哈尔滨定居,曾一度达到25万之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他们的到来使哈尔滨迅速完成了由小渔村到现代大城市的过渡,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城市的建设都得以迅猛发展,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源起? 哈尔滨的诞生与铁路密不可分 镶嵌着“飞轮”标志的中东铁路路徽 中东铁路路线图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赴俄祝贺沙皇加冕典礼,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中规定了有关东清铁路的建设事宜。 1896年9月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 1897年8月,中东铁路公司在中国小绥芬河右岸三岔口附近(现黑龙江省东宁县境内)举行了开工典礼。 1898年6月,为便于直接领导整个中东铁路的建设工作,中东铁路工程局由海参崴迁至哈尔滨田家烧锅(现哈尔滨市香坊区)。首批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并确定它为中东铁路的总埠。 铁路修筑工程从满洲里、绥芬河、哈尔滨三处同时开始。同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东铁路公司续订合同》,哈尔滨至旅顺的南满支线动工修建。中东铁路主干线与南满支线交汇于哈尔滨,呈“丁”字形。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营业。中东铁路工程局改为中东铁路管理局,第二年迁往秦家岗(现哈尔滨市南岗区)办公,在现在的南岗区建立了、俱乐部、居住区、等等附属设施,哈尔滨最早的大学也建立在南岗区;在现在的道理区建设了商服娱乐等等功能区。 哈尔滨火车站 从此,现在的哈尔滨地区便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傅家店(1907年滨江厅同知何厚琦以“店”字意狭,改称傅家甸,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原属吉林省双城厅,归阿勒楚克副都统管辖,1905年设滨江关道,1907年成立滨江市。 这一部分归属中国管辖,但区域地名不叫哈尔滨,并且不是后来哈尔滨初期的城市主体。 另一部分即中东铁路附属地哈尔滨自治市。 哈尔滨自治市 中东铁路的开工,众多的俄国人纷纷来到了哈尔滨,从此开始了他们在哈尔滨的侨居生涯。来哈尔滨的人员中,一大批是俄国筑路工程师、勘查专家、气象专家以及大量的技术工人,并在沙俄政府鼓励移民的政策下,俄国的商人、农民、工匠、革命者、流亡贵族和冒险家也接踵而至。到1903年末中东铁路开始运营时,铁路沿线附属地内的俄国侨民人数达到了3万人。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大批沙俄时代的旧贵族、企业主、银行家,还有许多军官和士兵、政府官员作为革命对象,受到苏维埃政权的清算,他们携带家眷和佣人争相避祸流亡我国东北。 另有许多律师、作家、艺员、医师、工程师、教师及其家属则是由于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持有疑虑,对苏维埃政权不理解而背井离乡也走上流亡之路;1920年末开始,更有大批白俄上层人士和下级官兵纷纷逃往哈尔滨;与此同时,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连年饥荒,大批形形色色的俄国难民也潮水般涌入哈尔滨,形成了哈尔滨俄侨数量的最高峰。 与中东铁路修筑人员和护路军一同涌入哈尔滨的还有大批俄国犹太人,从19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流亡到哈尔滨的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多达2.5万人,这使得哈尔滨一度成为犹太人在东亚最大的侨居城市。直到今天,在哈尔滨这座城市里,人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当年居住过的老房子,朝拜过的犹太教堂,经营过的商铺、银行、工厂,开设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报馆和旅馆。 二、哈尔滨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哈尔滨市这个名字来自俄语,或者说这个名字是俄国人给起的名字 哈尔滨地区在中东铁路修筑以前,按照旧志中所记载的那样,只是“松花江畔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不过为萧瑟寒村而已”,渔村且多散布于现今哈尔滨市区的近远郊,至于城市规划更无从谈起。 最初,中东铁路工程局拟将哈尔滨改称“松花江市”。 1903年,在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不久,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哈尔滨搞了一个“城市公共事业委员会”。铁路局代表多罗贡采夫、别列申斯基、达聂尔、警察部长扎列姆巴、哈尔滨警察局长马库金及市民代表等参加了特别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会后,成立了“哈尔滨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一个初级的“自治”机构。 1905年,时值日俄战后,俄国阿穆尔总督格罗捷科夫将军根据俄国财政大臣的授意,在哈尔滨组织了一个以驻哈远东军队后方总司令伊万诺夫中将(继其任者为康特拉多维奇中将)为主席的“哈尔滨实施自治问题审议委员会”,策划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各站的自治。 该委员会依据1902年俄国国内城市实施的自治规则,草拟了《哈尔滨自治章程草案》。 翌年7月10日和7月19日,俄国政府连续两次召开了由财政部副大臣契斯恰科夫主持的、有财政部、外交部和中东铁路公司代表参加的特别会议,讨论这个章程草案。 同年10月,俄国财政部、陆军部和外交部召开高级会谈,再次审议该草案,并通过了旨在攫取中东铁路沿线附属地行政权的《中东铁路界内民政处大纲》10条,1907年10月,俄国财政部顾问希鲍夫来哈尔滨,希鲍夫、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副局长希尔科夫、驻哈俄国总领事留巴、地亩处长戈伦勃切夫斯基以及一些俄国商民代表多次举行会议,逐条审议章程草案。 同年11月7日,希鲍夫和霍尔瓦特等组织了120余人在商务俱乐部(原址在现兆麟公园内)开会通过了公议会章程草案。23日,中东铁路公司也以第3602号议案予以通过。当天,霍尔瓦特便将其公布于世,并决定将埠头区(现道里区一部分)和新市街(现南岗区一部分)的一部分合7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归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管辖。 1908年3月,在地亩处长戈伦勃切夫斯基的组织下,举行了公议会议员选举,选出了40名议员,两名候补议员,组成了自治市议事机关—公议会,推举贝尔格为第一任会长,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执行机关—董事会。自此,哈尔滨市第一个城市管理机构成立了。 哈尔滨市政议员庆祝大会请帖 自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到1926年哈尔滨市政权收回,哈尔滨在俄国人统治下度过了28个春秋;自1908年成立到1926年垮台,哈尔滨俄公议会及董事会在哈实施管理十八年。建立起了一个独立于中国行政主权之外的俄国人的“国中之国”。 所以,现在国内在哈尔滨建城历史上的第一任市长,是从1926年11月1日算起,储镇是哈尔滨第一任市长,严格意义来说,储镇是中国政府收回哈尔滨主权后的第一任市长。 哈尔滨从1897年东清铁路开始建设起,哈尔滨城市也开始了同步建设,而傅家店是依附于俄国建立哈尔滨区域,也就是说,当年傅家店的形成是因为修建东中铁路,需要大批劳工,并且在哈尔滨建立时,也需要大批劳工,所以,在傅家店自发形成了聚居区域,清政府派出管理机构称为滨江道,所以,哈尔滨这个名称跟傅家店无关。 所以,哈尔滨这个词语来自俄语Харбин的汉语音译。也就是说哈尔滨是先有俄语读法名称,后有汉语读法名称。 实际东北也不少地名名称翻译,由于历史原因,也一般也尊重俄方习惯,延循旧译。例如:哈尔滨Харбин、齐齐哈尔Цицигар、满洲里Маньчжурия。 三、傅家甸的前世今生 傅家甸,也称马场甸子,这里曾经是松花江畔的一片沼泽地。随着大自然的变迁,松花江江道逐渐北移,沼泽演变成肥沃的泥土。 东清铁路从1897年8月举行开工仪式,次年正式破土动工,随着铁路的动工修建,大量中国劳工聚集到哈尔滨,他们就居住在当年哈尔滨旁边的傅家甸,当时,傅家店没有被划人中东铁路的附属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的迁入,傅家甸成了气候。傅振基家开了第一家店,为往来的车马提供粮草、食宿,做着修车、挂马掌的营生。之后,其他人家陆续开了烧锅、药铺、网场、客栈、线香铺、打尖店等,统称傅家店。于是傅家店就在此诞生和发展起来。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傅家店作为哈尔滨的近邻,无数的中外商贾跑来做买卖,寻求发迹之道。大批穷苦百姓拥来干“老博代”(俄语苦力的意思),糊口谋生。很快在傅家店周围形成了一个华人劳工居住区,各色商业店铺应运而生。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已显现出傅家店地域商业中心的迹象。 1905年10月31日,清政府批准在傅家店设立滨江关道;1907年,吉林将军达桂以哈尔滨附属地俄人屡向傅家店侵展,华洋杂处,交涉日繁,商民日众,无以为治,奏设厅治为由,设立“滨江厅同知”。同年末,滨江厅知事何厚琦以傅家店的“店”字含义狭小,遂改“傅家店”为“傅家甸”。从此,傅家甸就代替了傅家店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1913年1月8日,滨江厅改为滨江县。傅家甸商业繁兴,人口日稠,傅家甸一隅已不够用,1916年4月,时任滨江厅知事的张曾渠禀准上峰,将傅家甸以东相邻的地方(旧时称为四家子)辟为新市场(后改为新市街)。   随后,“滨江公园’、“荟芳里”“大舞台”、“滨安市场”、“华乐舞台”、“新世界饭店”等一大批旅游、商铺和工厂相继落成。几年的工夫,昔日的傅家甸已变成了楼阁连绵、商肆林立、车马络绎、行人塞途的闹市了。   与此同时,各种行政设施也移到了新市街(现为道外靖宇街),新市街成了傅家甸行政、司法、军事、文化教育的中心。   1929年5月,建立滨江市,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为滨江市辖区。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第二年,将滨江市、松浦市并入哈市,同时分设东、西傅家区。   1956年东、西傅家区合并改称道外区,全区设三个乡镇和1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江南城区街道办事处12个,江北郊区街道办事处2个。    傅家甸从一开始,就是小手工业者聚集之地,虽没有大气象,但最具人间烟火的气息。直到如今,哈尔滨的道外区,仍是大店小店,遍地开花;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无所不有。 类似过去北京的天桥地区。 按照哈尔滨老话,道外的地狱,道里是人间,南岗是天堂 道外(傅家店)生活的绝大多数是中国苦力,贫苦人群,道里是哈尔滨上层社会商业、交际、娱乐等等活动的地区,南岗是哈尔滨上层社会工作、居住、文化教育区域。 傅家甸街景 傅家甸生活聚居区 傅家甸 傅家甸新市街街景 傅家甸街景 傅家甸街景 四、哈尔滨的建筑文化和艺术 城市中总有些记忆是生动和难以磨灭的。 城市的发展和延续总是会带走或留下些东西,哈尔滨这座城市留给我们太多炫目的想象和众多精美完整的历史建筑。 这些想象和历史建筑构成了哈尔滨都市文化的基础。 流连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时常会令人产生恍如隔世的错觉,城市上空那道由圆穹顶、帐篷顶、尖塔楼和金瓦重檐组成的天际线,仿佛还在重温着那场历史盛宴;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黄瓦朱垣的建筑们,还裹着巴洛克风格、日式风格、土耳其风格和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外衣,似乎还在娓娓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去。 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大批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护卫队及其家属来到哈尔滨,从山东、直隶(今河北省)等地闯关东的百姓也来到这里谋生。这使哈尔滨的人口数量骤然增长。沙俄在建设中东铁路的同时,也对哈尔滨进行了一些规划和建设。到20世纪初,哈尔滨已经形成了由今天的南岗区、香坊区、道里区、道外区组成的基本城市格局。 大批俄侨的涌入,使哈尔滨充满了异国风情,古典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各个流派的建筑风格各异,给哈尔滨带来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哈尔滨素有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这里集中展现了各种建筑风格,类型丰富,多姿多彩。许多建筑呈现了仿古典主义(如索斯金故居,现土木建筑学会)、 文艺复兴式(如梅耶洛维奇大楼,现哈尔滨少年宫)、中世纪寨堡式(如马忠骏公馆,现和平宾馆一号楼)、仿巴洛克式(如松浦洋行,现教育书店)、 新艺术运动(如马迭尔宾馆)、装饰艺术运动(如新哈尔滨旅馆,现国际饭店)、折中主义(如铁路俱乐部,现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等各种风格的倾向与特征,有拜占庭式(如索非亚教堂,现建筑艺术馆)、哥特式(如原圣尼古拉大教堂)、俄罗斯式(如游艇俱乐部,现江上俱乐部)、犹太式(犹太新会堂)、日本式(如哈尔滨弘报馆,现黑龙江日报社)、美国式(如原南岗区美国式住宅)、中国传统式(如滨江关道衙门、文庙建筑群)、前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式(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的典型样式,并且还出现了为哈尔滨所独有的中华巴洛克式(如道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筑。 哈尔滨曾经有位建筑师被誉为“碑塔之王”的巴吉赤,曾在哈尔滨生活30余载,参与设计和建造了哈尔滨许多地标性建筑。 巴吉赤,1909年出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个军人家庭。1923年随母亲逃亡到哈尔滨。1926年考入中俄工业学校(现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参与了马迭尔宾馆和新哈尔滨旅馆的设计工作。 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由于急需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巴吉赤的白俄身份并未被追究,他担任了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苏联红军纪念碑的设计和监工工作。1947年,他参加了东北抗日烈士纪念塔设计竞赛并获一等奖。 1951年,出任哈尔滨市建筑工程设计院首席设计师,先后独立设计或主持设计了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防洪纪念塔和哈尔滨青年宫等一批精品建筑。 1958年,巴吉赤全家移居澳大利亚。晚年创作了大批以哈尔滨为题材的水粉画作品,多次获奖。2002年巴吉赤去世,享年93岁。 巴吉赤在建筑领域造诣很深,在当时俄侨中极有声望。他的建筑设计既传统古典,继承历史,又开拓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 哈工大建筑学院教授刘大平:小时候就经常听父亲说起巴吉赤的名字。巴吉赤的许多建筑设计中都有俄罗斯元素,很有特色。由他设计的东北农学院教学楼曾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民族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平面呈飞机前视图形,中央高耸的塔楼平面为圆形,底层向前伸出较长的矩形门廊,塔身上叠有两层渐次收分的圆形平面小塔楼。塔楼顶部有旗杆徽标,建筑造型语言简练统一,方与圆对比强烈,个性鲜明。 哈尔滨俄侨书信博物馆馆长李良评价巴吉赤,称他为“新一代杰出的建筑师”,他既保留了俄罗斯传统建筑的精髓,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他的建筑设计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0世纪初,哈尔滨开始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俄罗斯侨民、犹太音乐家也在那时涌入了哈尔滨,他们将异彩纷呈的异域文化带入了哈尔滨。受俄罗斯文化影响,哈尔滨的商业、教育、建筑、工业等各方面不同程度地烙印着俄罗斯风情,尤其是俄罗斯的音乐与建筑文化更是对哈尔滨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亦为哈尔滨赢来了“音乐之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造就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风格。可以说,在哈尔滨的城史上,镌刻着“俄侨”的文化印记。 圣索菲亚教堂(1996年11月,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洲各国有许多以“索菲亚”命名的教堂。因“索菲亚”在英文中意为“神灵的智慧”,以此命名教堂表明信奉智慧之神。在众多的索菲亚教堂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受君士坦丁堡教堂的影响,以索菲亚命名的教堂基本上都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哈尔滨的这座圣索菲亚教堂也不例外。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前身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祈祷所,规模不大。该师撤离哈尔滨后,将教堂捐赠给当地的俄罗斯东正教徒。1907年由俄国大茶商伊·费·契斯佳科夫出资6万卢布,并亲自督建,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2年11月,圣索菲亚教堂再次重建为砖石结构,并由俄国海参崴和堪察加区大主教叶甫谢尼和在哈的东正教大司祭佩卡尔斯基主持举行了祝圣仪式。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三次重建,由教区会议主席、索菲亚教堂筹建委员会主席、主教兼修道院院长米哈依·非洛高支主持奠基仪式,历时九年,于1932年12月25日落成。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影响,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教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成为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全市东正教的一些重大的宗教活动大多在此举行。 圣索菲亚教堂由俄国著名建筑工程师M.M.奥斯科尔克夫设计,全部用红砖砌成,共用红砖200万块,耗资18.4万大洋。 教堂平面形状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十字架。教堂底座是由花岗岩砌成的,约有一人高,整个教堂就建在它的上边。教堂分为四层,总高度为53.35米。正门顶部为钟楼,七座在俄罗斯铸造的铜乐钟恰好是七个不同的音调,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悦耳钟声。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现位于革新街与士课街交叉口处,现为天主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前身是日俄战争期间俄军在吉林公主岭建的一所同名随军教堂。这支沙俄军队调至哈尔滨懒汉屯驻防后,教堂也随着迁建在了那里。后来,又迁到俄国人命名的“阿列克谢耶夫卡村”(今香坊区内)。1912年再迁建到马家沟,也就是现址,不过刚开始时建的是一所木结构教堂。直到1930年10月12日,教堂采用斯米尔诺夫的设计方案开始筹建砖混结构的新教堂,1931年5月开工,1935年10月6日竣工。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堂风格的建筑。教堂内共有祭坛3个,圆屋顶由4根柱子支撑,圆柱上方有4幅给门徒讲述教义的圣像,其中2根柱子为中央和两侧的分界线,中央为圣所。教堂的外观高大独特,形体复杂,墙面线角丰富,红白相间,钟楼为帐篷顶式,而主入口上边穹顶则采用俄罗斯传统的洋葱头式,整个外观富有变化,不同风格交融又十分和谐,构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组合。这所教堂初建时占地面积5773平方米,建筑面积502.51平方米,能容纳上千人活动。教堂内有圣像画家萨得罗基尼所绘的圣画,圣母像尤为精致。 中东铁路俱乐部,1911年12月建成 附记 黑龙江省历史博物馆 黑龙江省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俄侨建筑,是一座古典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始建于1906年,建筑顶部有带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长方形底扁形和半圆穹顶,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造型优雅。红色的穹顶,土黄色的墙面间以白色的线脚装饰,国家一级保护建筑。 黑龙江省历史博物馆原是莫斯科商场,建成后成为哈尔滨市最早的商场之一。1923年,为庆祝中东铁路修筑25周年,一些俄国人举办了一个大型纪念展览会,同时组织了东省文物研究会,附设了一个博物馆,广泛搜集、陈列东北地区的自然标本和民族、民俗文物。该会设有地方出版物部,专门收集、保存哈尔滨出版的俄文、其他外文报刊和大量报纸。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该机构先后称为东省特别区科学研究院、北满特别区科学研究院、北满科学研究院;1937年改为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1945年起由苏联政府代管,改称哈尔滨地方志博物馆;1946年4月又改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归中长铁路管理局领导;1950年再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1951年改称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4年松花江与黑龙江省合并,最后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 五、哈尔滨的侨民教育文化 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使哈尔滨的人口数量骤然增长,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报刊杂志、电影院等。俄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在哈尔滨兴建了一批中小学和中等专科学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当时世界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西合璧的文化使哈尔滨这座移民城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俄国人的文化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自1898年修筑中东铁路始至二三十年代,俄侨在哈尔滨形成了一套从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直至高等院校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也创制了一套从教材、学制、经费到最终目的的教育管理体系,使俄侨的绝大部分子女都能接受良好而又系统的正规教育。 据1929年《教育月报》载,当时哈尔滨有公、私立中小学达100所,其中中学、职业教育学校46所,小学和幼稚园54所。除中国东华中学、广益中学、普育中学(现三中址)等中小学校外,还有俄侨、苏侨及各国侨民开办的中小学,如普希金中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学、犹太塔木德—托拉小学、犹太中学、乌克兰小学、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中学、美国英文商务学校、法国圣方济会学校、波兰辛凯维奇中学、德国兴登堡中学、英国商务学校、日本花园小学、富士女子高等学校、第一齿科、第二齿科、中俄工业学校(哈工大前身)。等等。各学校行多种学制,操不同语言,用自选教材,聘胜任教师,在这样一种多样化的文化共生的教育氛围下,培养了一批批不拘一格的人才。 中东铁路学校普育学校成立于1923年10月3日,是由中东铁路公司的督办王景春(即王兆熙)倡导创办。成立之初只有小学部和幼儿园,稍后设立初中部,称普育中学。 哈尔滨普希金中学 20世纪初,山东、河北、辽宁等地的一些居民为了谋求生计来到哈尔滨。其中,山东人来得最多,同乡会成立得也最早,闯关东来哈尔滨的山东人被当地人称为鲁人,故他们的同乡会取名‘鲁人同乡会’(后改名‘山东旅哈同乡会’),首任会长张万川。‘鲁人同乡会’十分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张万川等人提议建立学校,1912年8月15日,哈埠山东商绅集资创办的‘山东旅哈学校’(又称‘鲁人旅哈学校’,是哈一中前身)开始招生,11月1日开学,张万川任学校董事长。校址在道里区买卖街双合盛厂房内。”百余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学校经历了多次更名,1916年,学校更名为私立旅哈国民两等小学校;1917年,更名为私立广义学校,后又改名为私立广益学校;1919年,学校被市政厅收为公立,改称公立广益中学,增设初中班;1927年,东省特区下令,区内所有中学按序号命名,哈尔滨公立广益中学更名为东省特区第一中学校;后又改名北满特区第一中学校、滨江省立第一中学校、哈尔滨市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松江省第一中学校、哈尔滨特别市第一中学校,直至1949年,更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沿用至今。 高等教育的发展 1、哈尔滨工业大学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由于旧俄势力与俄国的苏维埃政权处于敌对状态,中东铁路无法从俄国国内得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输送与补充。加之频繁发生罢工运动,中东铁路管理局因此开除了大批罢工工人,致使铁路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在中东铁路附属地生活的俄侨子女也无法回到俄国进入大学深造。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并满足俄侨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中东铁路管理局酝酿成立中俄工业学校,这所学校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 20世纪20年代校舍 1920年首批建筑科中国学生王守先的毕业证书 20世纪20年代哈工大电气机械系学生 20世纪20年代学生在车间实习 校长摄罗阔夫(前左四)与铁路建筑系两个班的学生于1926年合影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8月,中东铁路的中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地方的官商士绅成立了学校筹建协会。9月9日,筹建协会推选著名大地测量专家和道路交通工程师阿·阿·摄罗阔夫为首任校长。学校首次招收本科学生103人,其中包括7名中国学生,此外还有17名预科生。1920年10月17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正式开学,设有铁路建筑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采用俄语授课,学制四年。 1939年公司街与花园街(现联发街)一侧的老校舍 1922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学制改为五年,原有的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必须经过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才能授予工程师称号。由于学校治学严谨,要求严格,早期毕业生数量虽少,但在进入中东铁路工作后,大都表现优异。   1928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更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部长刘哲成为学校第一任中国校长。在科系设置上,铁路建筑系改为建筑工程系。同年,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担任校理事会主席。   东北沦陷后,中东铁路苏联一方产权出售给日本,学校取消俄语教学,改用日语授课。1936年,伪满洲国文教部将学校改名为“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科系设置未变,学制四年。 1938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2、中东铁路商务学校 中东铁路商务学校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的专业性学校,1906年3月11日,中东铁路商务学校男校建成开学,同年10月1日,女校开课。学校所需经费全部由铁路局拨付。 铁路商务学校招生不只针对俄国人,还有大批中国学生。史料记载,晚清末年,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与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商定,将辽宁籍男子20名、女子10名送入哈尔滨的铁路商务学校留学,学制8年,专修商业经济。这些学生中出现了一批风云人物,比如先后担任东省特别区教育局局长和教育厅厅长的李绍庚、张国忱,有“中国辛德勒”之称的伪满驻德外交官王替夫、张学良秘书邹尚友、国民党进步人士张冲等。 3、哈尔滨第一所大学 哈尔滨第一所大学是哈尔滨法政大学。俄国内战中,高尔察克溃败后,其治下鄂木斯克理工学院、鄂木斯克农学院的老师们涌至哈尔滨,这些教师正好也需要一份工作。大学的建立便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1920年3月1日,在博罗佐夫的帮助下,哈尔滨法政大学前身——哈尔滨高等经济法律专门学校(简称经法校)成立,经法校有一套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经法校还设立了预科。 1922年7月1日,经法校正式更名为中俄哈尔滨法政大学。《黑龙江史志》记载,法大办学按亚历山大三世1884年颁布的《大学章程》开展。最初只有法律系和东方法律系,1923年后,教学内容中加入了中国法律课程。中国与苏联恢复关系后,法大还加设了苏联的法律课程。法大教师队伍也由一批著名的学者、专家组成,他们大多毕业于欧洲著名学府,其中有16位教授、2位副教授、5位编外副教授。 1924年,《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签订,苏联势力进入中东铁路局,苏联掌控下的铁路局加大了对学校的投资。这一时期,法大领导层发生变动,系主任换为著名法学家梁赞诺夫斯基;法大建立了校图书馆、出版社,增设经济类学科;法大学术刊物《法政大学院季刊》于1925年开始出版;1929年,法大图书馆藏书量达4000余册;学生数量也翻了一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拖欠学费,法大也允许他们正常上课。 这期间,法大的教师们还经常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参加各种考察、会议、论文答辩,并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布拉格法政大学等世界级名校建立了校际联系。法大还曾聘任中国教员,著名思想家侯外庐先生就曾在1930年以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任教授,讲授经济思想史。法大教师们或在其他学校兼职任教,或在中东铁路供职,或在新闻界活跃,或在金融业工作。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前《黑龙江商学院校报》副主编何宏先生曾回忆,其父何维安先生曾于法政大学学习,当时的法大同学有著名翻译家金人、原北大副校长邹鲁风。 1929年3月1日,根据东省特别区长官公署107号令,中俄哈尔滨法政大学改为公立,校名改为东省特别区法政大学,1920年设的预科班改组为特区法大汉文部,原哈尔滨法政大学则成为特区法大俄文部。学校管理层也发生变化,俄侨不再担任学校的最高领导人,东省特别区教育厅长张国忱任特区法大校长。 1936年3月1日,1925年成立的私立哈尔滨师范学院并入哈尔滨法政大学。师范学院于1937年元旦停办。1937年6月1日,哈尔滨法政大学关闭停办。 上个世纪初的这组建筑诞生过中东铁路商务学校、哈尔滨法政大学、哈尔滨第一高等音乐学校(1921年在这里创办)、哈尔滨红十字医院(1911年12月在此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组群划归给了哈工大,现为哈工大附中南岗校区 六、哈尔滨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及交流历史 个性生存、文化共生的历史文化现象造就了哈尔滨近代多元的移民文化。 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或代表某一时期、或代表某一地域、或代表某一领域的文化,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足以概括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质文化。哈尔滨近代城市的特质文化应该是中西文化交融。而这种中西文化的交融集中地表现在哈尔滨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 1、哈尔滨思想文化 最有代表性的是各样中外政治、社会组织并存,多种古今意识形态共生。且不说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宗社党、同盟会、国民党、gong chan党组织和思想的斗争,以及山东同乡会、直隶同乡会、三江闽粤会馆等组织的民间地域色彩,俄国的君主立宪派、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工兵苏维埃、目标转换派、俄国法西斯党、东亚哥萨克同盟、欧亚主义、共济会等组织均在哈尔滨短期存在,并创办了各自的机关报(刊),如《俄罗斯之声》、《霞光》、《侨民之声》、《戈比》、《新边区》、《论坛》、《喉舌》、《我们的道路》等,其思潮在哈尔滨均产生过重要影响;此外犹太的复国主义组织、锡安山工人党、精神中心党、崩得派、贝塔组织,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日本的松花会、黑龙会等也都曾经活跃在这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中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反响。 东北地区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无产阶级队伍的形成始于中东铁路的建设。早在1905年哈尔滨就已有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1907年哈尔滨中俄工人就隆重地纪念了“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比传统的说法1920年在上海最早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早了13年!而且,俄国十月革命直接波及了哈尔滨。1917年,列宁就曾致电哈尔滨工兵苏维埃,命其夺权。 2、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是在哈尔滨创办的 。 据载,早在1905年12月25日,潘捷列依蒙·瓦西里耶维奇·科勃采夫便在哈尔滨中国大街与石头道街(现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角处开办了在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 。这一史实比传统的说法“西班牙商人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搭建的虹口大戏院为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早了3 年。而且1906年哈尔滨又办起了“节克坦斯 ” “伊留季昂 ” “进步 ”三家电影院 。1908年,在南岗新买卖街(后称义州界、奋斗路,现果戈里大街)上开办了著名的“奥连特电影院”。该“奥连特”在哈尔滨电影院排行中应该行列第五,而它也与号称全国第一的上海虹口大戏院却是同龄 。 3、中国西洋音乐教育始于哈尔滨。 早在1921年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已经创办,1925年又开办了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1927年再办哈尔滨音乐训练班。此后,1929年还创办了哈尔滨音乐专科学校,1947年设立哈尔滨苏联高等音乐学校。每所音乐学校都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很多人是毕业于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柏林、巴黎、莱比锡音乐学院的杰出的音乐家,如:特拉赫金别尔格、戈尔施格林娜、格里施德京、迪龙、鲍斯特列姆、雅斯特列姆、吉斯金特、恰普里克等。 一大批艺术家从哈尔滨走向世界更使这座音乐城誉满全球。在巴黎、纽约、柏林、悉尼、东京、莫斯科、新加坡曾活跃着很多哈尔滨籍艺术家。美国著名影星尤里·勃里涅尔、被美国媒体誉为“伟大的钢琴家”的科兹洛夫、东京新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音乐学院教授希费尔布拉特、德意志室内乐创始人赫尔穆特·斯特恩、白俄罗斯功勋演员Б·И·拉伊斯基、澳大利亚的波果金兄弟等都是“哈尔滨人”。 当时的哈尔滨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音乐之城”,这与俄侨音乐家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4、中国最早的芭蕾舞学校建在哈尔滨。 上个世纪20年代初,芭蕾舞便较早地传入哈尔滨。早在1921年,莫斯科皇家芭蕾舞大剧院的演员尼基弗尔·伊万诺维奇·菲奥克季斯托夫便率队来哈演出。1922年皇家大剧院著名芭蕾舞演员伊丽莎白·瓦西里耶芙娜·科维亚特科夫斯卡娅就在哈创办了芭蕾舞学校。1930年9月1日,哈尔滨А. Н.安德列耶娃芭蕾舞学校开办,培养了尼娜·克热芙尼科娃等一批批芭蕾舞人才。学校也因此遐迩闻名。 30年代上海的芭蕾舞明星演员很多是来自哈尔滨的。哈尔滨芭蕾舞曾巡回京津沪、日本、印度、朝鲜、新加坡、菲律宾等国演出,享有盛誉。 5、西洋美术教育也是较早经哈尔滨传入中国的。 “荷花艺术学校”开办于1921年,所设专业有素描和色彩画、声乐、话剧、芭蕾、钢琴、小提琴和乐理。不同时期该校还开设过雕塑、朗诵、哑剧和艺术史等专业。在该校任教的教师大多是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并颇有影响的艺术家。米哈伊尔·基奇金是毕业于斯特罗加诺夫美术学校和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学校的高才生,才华横溢的肖像画家,在此教授素描和色彩画;雕塑课教师阿·卡缅斯基是米·基奇金在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学校的校友,后来又到法国巴黎从师于著名雕塑家罗丹深造过的天才雕塑家;音乐专业的各门课程主要由卡·拉扎列娃及其丈夫勃·拉扎列夫负责。卡·拉扎列娃是闻名于世的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巴·米·特列季亚科夫的外孙女、俄罗斯著名钢琴家和指挥家齐洛季的女儿。艺术史教师是阿·阿·别尔纳达齐和瓦·米·阿纳斯塔耶夫;话剧课教师是演员吉·伊·卡扎科娃,造型艺术和雕塑课教师是著名教育家阿·霍洛季洛夫。荷花艺术学校曾是相当有影响的哈尔滨艺术家、特别是美术家的苗圃。它培养的大批人才(包括中国学生)后来活跃于世界各地。 6、艺术大师们的弟子曾活跃在哈尔滨。 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家教育家利奥波德·奥尔、自成体系的戏剧表演家和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伟大的油画家列宾和杰出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弟子们曾侨居哈尔滨,为西洋艺术传入中国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小提琴教育家利奥波德·奥尔大师的五个高徒亚沙·海菲茨、米沙·埃尔曼、叶甫列姆·津巴利斯特、尼古拉·希费尔布拉特、弗拉基米尔·特拉赫金贝尔格都与哈尔滨结下过不解之缘。希费尔布拉特,早年曾任格鲁吉亚国立歌剧院首席小提琴、德国梅克伦堡弦乐四重奏组成员,1920年来哈,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弦乐四重奏组的第一小提琴,又在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担任小提琴教师。后来成名的小提琴家波戈金、希多罗夫都是他的学生。1925年希费尔布拉特东渡日本,受聘于东京乐团首席提琴、东京音乐学院教授。特拉赫金贝尔格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又入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师奥尔深造,俄国十月革命后来到哈尔滨,加盟第一音乐学校,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由他担任第一小提琴的哈尔滨弦乐四重奏组曾闻名遐迩。30年代,他是哈尔滨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和指挥,40年代末,出任哈尔滨苏联音乐学校校长,50年代移居澳大利亚,60年代逝于悉尼。他在哈尔滨生活工作30余年,培养的学生数以百计,其中很多人后来蜚声乐坛:“神童”托里亚·卡缅斯基30年代在美国一举成名,赫尔穆特·斯特恩成为德国爱乐乐团首席提琴。他还为新中国培养了傅庚辰、秋里、杨牧云等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叶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勃莉涅尔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好学生,曾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台演出过,直接聆听和参与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实践。1935年来到哈尔滨后,她在商务俱乐部(现哈尔滨科学宫)创办了哈尔滨话剧艺术学校,以其全部身心和才智,全部知识和经验,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批批青年话剧艺术家。当时的地方报刊曾不无骄傲地说,叶·伊·勃莉涅尔正在哈尔滨创造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分院。如今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是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弟子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克列缅季耶夫曾在列宾工作室工作,得到大师言传身教,受益匪浅,当过沃木斯克艺术学校校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师范大学任过教。1931年来哈,创办画室,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 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画家、《世界文学》主编高莽当年也是他的学生。 当年哈尔滨荷花艺术学校的雕塑课教师阿·卡缅斯基曾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学生,1920年来哈后在荷花艺术学校培养了很多学生。 7、文学创作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哈尔滨俄侨作家的文学创作生活就较为活跃。俄侨中的一些文学爱好者从这里走上创作之路,逐渐成为较著名的诗人、作家。当时在哈尔滨活动卓有成效的是一个名叫“青年丘拉耶夫卡”的文学团体,成立于1926年,名称源于一位西伯利亚作家的长篇小说《丘拉耶夫兄弟》中主人公的姓名。丘拉耶夫卡团体每周活动两次,内容是报告会或文学晚会。此外,该团体还经常举办诗歌比赛,以此来激励其成员的创作活动,其成员的作品多发表在当时的俄文杂志《边界》上。为了鼓励青年人发表作品,1932年7月该组织创办了自己的刊物《丘拉耶夫卡报》,使许多人由此走上了作家和诗人的创作之路。在丘拉耶夫卡存在于哈尔滨期间,大量的诗作在这里出版发表。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及大批俄侨诗人、作家的离去,哈尔滨俄侨文学的创作活动相对冷落,丘拉耶夫卡亦不得不于1935年春解散。 8、新闻出版 作为舆论喉舌的哈尔滨俄侨新闻出版物,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在这里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哈尔滨俄侨的新闻出版物基本上是以俄文为主,形式有报纸、杂志、著作等多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科技等多领域,1901年—1926年哈尔滨市俄国侨民出版的刊物有:报纸102种、杂志141种,全部报刊为243种。比较著名的是《新生活报》、《边界》。 9、休闲娱乐文化 俄侨的生活体现的是东正教的习俗、欧洲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哈尔滨举办盛大的洗礼祭、体育活动、赛马会、选美活动等等,都形成了当时哈尔滨独特的文化风景。 较为典型的是节庆习俗 。文化是人类对环境形成的反映系统。由于当时哈尔滨华洋杂处,曾设有19个国家的21个领事馆(或代表部),有30几个国家或民族的侨民数十万人侨居这里,节庆日繁多。人们除过自己的民族节日外,有时还不分国别、民族地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有时还参加盂兰节、圣诞节、复活节、逾越节、古尔邦节等活动,特别是每年逢1月19日东正教主显节时,数万人聚在江上,凿冰洗礼,虔诚祈福,成了哈尔滨一大盛事,一大文化节日。如今哈尔滨的冬泳应该就是当年俄侨冬季洗礼的传承。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松花江南岸休闲区域的舢板 现在的松花江南岸的斯大林公园 10、哈尔滨宗教文化 在全国城市中可能要数哈尔滨教堂的种类齐全,数量较多。据20世纪30年代中期统计,哈尔滨教堂、庵观寺庙多达128座。其中最多的是东正教堂,多达19座(1922年俄国东正教哈尔滨教区成立,30年代初铁路附属地共有教堂46座,1939年哈尔滨成了俄国东正教远东总教区牧首所在地)。此外还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天理教、日本神教等,而且各类宗教的各种教派,如:基督教的浸信派、路德派、自立派、莫洛干派,东正教的正教派、古老信徒派,犹太教的正统派、哈西德派,佛教的临济派、曹洞派、真言宗等都有各自的教堂、会堂、寺庙、庵观。这样教种教派繁多、教堂寺庙林立、诸神诸主共处的现象反映了哈尔滨历史宗教文化的共生性。 11、城市规划建设文化 1898年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中心枢纽后,随着铁路的修筑亦开始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设计。1900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派А·К·列夫捷耶夫为首任工程师,对新市街进行规划设计。最初的城市规划者按其首都莫斯科的规划模式,巧妙地运用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以及后来人为的区域分隔特点,作为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依据地势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河的天然环境布置街道,利用滨洲、滨绥、哈大三条穿越城市的铁道线进行区域分隔。 中国传统城市的街道布局是以“坊里制”为主,即多数街道都呈现出“井”字形布置,四四方方的极为规矩。但在当时的哈尔滨中东铁路附属地界内(即今道里、南岗等地)的许多街路则呈放射形,即以广场或中心建筑为点,向四面八方辐射,形成几何形街路。街路名称的来源和演变除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变迁所左右。 综观受俄侨文化影响的哈尔滨街路名称,可以分为:以俄国名人或侨民间有“威望”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一俄国地名或其他国家名称命名的街路,以行业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以自然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 12、俄语及饮食文化 俄罗斯人对哈尔滨来说是外来民族,广大俄罗斯中下层民众同中国人友好相处,互相影响。过去的哈尔滨人都能讲几句尽管发音不准,但也能揣摩懂的“俄语”,精通俄语的也大有人在。哈尔滨中国居民中常用的外来语至今仍然使用着,如大面包——列巴,梭形面包——赛依克,秋林肠——里道斯,俄国白酒——伏特加,水龙头——葛兰,水桶——维特罗,外套——夹克,女人——玛达姆,好——哈拉少,不好——涅哈拉少等等。 在饮食文化上,西餐是随着俄侨驻足哈尔滨的。继1905年中东铁路俱乐部西餐厅开办以后,无数的西餐舞厅、西餐风味店、咖啡馆、冷餐店、酒吧等带有西方饮食传统的店铺,在俄侨的操持下蜂拥而起,其最兴盛时西餐厅达百余家,仅中央大街两侧即有三十余家。西餐饮食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哈尔滨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与内容。 哈尔滨不仅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陆路窗口,也曾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去的重要驿站。很多中外有识之士及1908年创办的“俄国东方学者协会”曾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清末民初就有一批生活在哈尔滨俄国汉学家、中国翻译家将中国古籍经典译成俄文,系统地向俄国(苏联)和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孔子和儒学、老子和道教、喇嘛教、中国象棋、中国民族乐器和聊斋故事。如:著名俄国东方学家 П.В.什库尔金在《道教概述》(长达60余页,3—4万字)中不仅详尽地介绍了道教的历史、老子的生平,诠释了《道德经》的内容,而且插附中国画多幅,生动地向俄(苏)及西方读者介绍了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李铁拐、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何仙姑八仙过海的历史故事。 早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3月,纪凤台就在哈尔滨埠头区创办了“仙女大戏院”,陆续上演《鱼肠剑》、《遗翠花》等中国传统剧目,向铁路附属地的俄国人介绍中国京剧艺术。这或许是中国国粹最早经哈尔滨介绍给外国人。1913年俄国东方学者协会还邀请傅家甸的京剧演员在铁路俱乐部为俄国的观众演出了《空城计》、《三娘教子》等中国京剧剧目。著名汉学家格拉德基在演出前,向观众作了题为《中国戏剧的产生、历史发展和现状》的报告,还把戏文译成俄文,发给观众。当时在东省铁路交涉代办处做翻译官的朱舆忱先生也倾注心血翻译了《空城计》、《乌龙院》等京剧剧目,发表于《亚细亚时报》。1926年2月14日,应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邀请,哈尔滨新乐戏园全班在筱桂花等名角率领下,赴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演出了《孟姜女》等名剧。 七、哈尔滨侨民商业文化的发展 哈尔滨俄侨工商业是与中东铁路的修筑结伴共生的,1903年中东铁路的通车,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便利了哈尔滨工商业的发展,使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枢纽,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和东北亚的商品集散地。仅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哈尔滨俄侨便拥有了涉及工业、商业、金融等上千家殷实的工商企业。 1、工业 哈尔滨的俄侨工业,除了少数是规模较大、直接服务于中东铁路的企业(如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东铁路哈尔滨制材厂等)由国家资本开办外,其余均为围绕生产与生活和外贸出口的加工企业,如制粉、榨油、酿酒、林矿、服装裁制、卷烟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企业。例如,哈尔滨啤酒厂、哈尔滨卷烟厂等等。 2、商业 1898年8月24日俄国人鲁西阿尔开办的商铺(后改称布朗士商铺)在香坊开业,揭开了俄侨在哈尔滨商业活动的序幕。在官方的鼓励下,大批的俄国商人、投机牟利者纷纷来到哈尔滨,到1930年苏俄在哈开办的商店总数为1336家。根据商业企业的规模和从事活动的性质,俄侨的商业活动可分为进出口商业、零售商业和商会组织。例如,遍布东北主要城市的秋林公司。 1834年,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出生在俄国伊尔库茨克的商人家庭,是家中第七个儿子。 1854年,伊万在旅行中到达石勒喀河。此地为黑龙江北源,冰冻期长达四、五个月,清末时期,此地为中俄界河,居住者多为哥萨克人。 伊万在了解当地人的生活需求后,返回伊尔库茨克;将食盐、药品、肥皂等运至石勒喀河地区销售。他很受当地哥萨克人欢迎,也不断往返获利。 1867年,伊万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创建了伊·雅·秋林公司,后改组为资本集团。 该公司在伯力、海参崴等城市开设百货商店,并开办了肥皂厂、油漆厂、火柴厂、葡萄酒厂、农机厂等企业,不断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 1884年,以经营中俄边境贸易为主的伊·雅·秋林分公司,在哈巴罗夫斯克成立。 1898年哈尔滨建城,秋林公司跟随铁路工程局来到哈尔滨,策划商业经营事宜。 1900年5月,秋林洋行在香坊的一处街边草房内开业。 1902年,秋林洋行又搬至秦家岗的临时砖房;所售商品多来自海参崴。 1904年,秋林洋行开始在(南岗)大直街兴建二层营业楼,该建筑为巴罗克风格、带有地下室及取暖、上下水等设备。 1908年,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南岗秋林投入使用。 当时,本地居民还在使用油灯照明;而秋林则自建电厂,使用电灯照明。 秋林大楼使用的各种办公用具,均来自海参崴秋林公司;这些办公设备有徽标及代号,制造工艺十分考究。 商店内的俄国店员着统一的店服,管理者着西装。店内墙面有古典主义(竖三段)特征,和谐统一、韵律感强。 日俄战争结束后,欧美各国商人纷至沓来, 一时间,新开办的电影院、银行、学校等不断出现。 秋林洋行即与欧美客商订货,又创立前店后厂式品牌;突出经营高档商品,如在橱窗展示英国毛料、法国香水、美国食品等。 三十年代之前,秋林大楼曾经三次改扩建;建成长逾一百七十米的临街大型商场。 日本侵占哈尔滨后,经常以各种理由破坏公司的经营;公司被迫靠银行贷款维系。 1937年,公司抵债给汇丰银行,成为英商秋林股份公司。 日本投降后,苏联重组了秋林公司。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方将秋林公司有偿移交中方,国营秋林总公司成立。 总公司管辖南岗、道里百货店及工厂,直管沈阳、大连等地的分公司。 秋林公司男装区 秋林公司灯具区 秋林公司女鞋区 秋林公司钟表区 秋林公司衣帽区 秋林公司女装区 秋林公司男鞋区 秋林公司器材区 秋林公司餐具区 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俄文“Д.И.Азадовскаго”,日文“アサトレスキー”,旧译“阿杂道夫四吉”、“阿杂道夫司基”,由俄侨Д.И.阿扎多夫斯基1924年在哈尔滨开办,当时俄侨开办的工厂、商号多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生产销售各式糖果和糕点,厂址在南岗果戈里大街马家沟以南(1925改名为国课街,建国以后1958年改为奋斗路,2003年又恢复最初的名称——果戈里大街)与比利时街(现比乐街)转角处,是一栋欧式平房,安装有电话,号码“2473”。 这是现在的果戈里大街与比乐街交叉口处,留存的唯一一座哈尔滨早期建筑物(建于1921年)的图片,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原址建筑物早已经不存在了。 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开设有糖食咖啡店,地址在南岗新商务街(1925年前街名,1925年后改名义州街,现果戈里大街马家沟北段)68号,位于秋林洋行对面的孔士洋行小楼内(该建筑物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除了销售自产糖果、糕点外,还提供西餐简餐、咖啡等。 1930年代,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的送货马车从大安街行驶到中央大街上 1933年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广告 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糖纸 阿扎多夫斯基糖果厂糖纸 很多人以为哈尔滨秋林公司是哈尔滨生产香肠的第一家企业, 实际不是这样的, 哈尔滨的第一家制造香肠的企业创建于1901年。 由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肉制品极为短缺, 这种现象被从海参崴来哈尔滨寻觅发财机会的俄籍波兰人特洛穆义西耶尼科夫看准,认为是个绝好的发财之道。 于是,他从海参崴招来十几名制作欧式肉食品的中国技师和工人, 同时向中东铁路工程局申请在秦家岗(今南岗)坡上建一座带有门市的俄式板夹泥房,面积约有200平方米,并购置一些灌肠机器。 1901年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开始营业,取名为"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 开业后,由于产品质量好,又是独家经营,当时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军队需要量大,这个厂就昼夜加班生产来满足市场的需要,一年就获利近10万卢布。 另外由于秦家岗发展较快,铁路局办公大楼竣工,大批官员和技术人员搬迁到秦家岗。尼古拉大教堂建成后,不仅神职人员居住此地,广大信徒也拥向这里,秋林公司也从香坊搬迁到这里,建起营业大楼,秦家岗成了中东铁路的政治、经济中心。 1918年哈尔滨成了协约国干涉军的转运站,许多干涉军驻扎哈尔滨等待开往苏俄,这使灌肠厂销售额直线上升,促使这个厂迅速发展,到20年代就在原地建起砖造二楼,400平方米,店容店貌焕然一新,仍为前店后厂。 前店为带酒柜的大商店,经营范围扩大一倍,除销售本厂生产的欧式肉制品外,还经营各种面包、世界名酒、香烟、饮料、罐头、乳制品、腌渍制品以及其它食杂商品等。厂店从业人员增加到40多人(工厂30多人,酒店10多人),全厂除经理、会计外全部任用中国人,又由海参崴高新聘来高级灌肠技师傅书义,肉制品日产量也提高到500公斤。 到了20年代以后,哈尔滨逐渐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灌肠厂、铺,其中秋林公司灌肠厂竞争力最强。 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始终保持欧式传统配方,以优质取胜,以服务周到见长。 这个厂有了名气,俄国在哈尔滨的上层人物,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白俄临时政府的首脑人物等都派人常来厂里购买各种欧式产品,就连沙俄财政大臣维特来哈尔滨视察中东铁路时所吃的肉制品,均由此厂供应。 各种大型宴会都离不开这个厂的烤奶猪、馅鸡、馅鸭、馅鹅等产品,各时期驻哈领事人员也是这里的常客。 从此这个厂不仅誉满哈尔滨,而且驰名国外。   1940年,由于特洛穆义西耶尼科夫患脑膜炎不能工作,由大掌柜孙文山、二掌柜孙显廷等以伪币4万元把这厂兑过来,并改变过去专为外国人服务的狭隘经营方向,面向中外顾客敞开服务,日产量上升到1000多公斤 1944年被迫停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戛斯特洛诺穆灌肠工厂立即重整旗鼓。股东们一致意见,商号应改为中国店名,于是取义在松花江之滨,把商号改为"松江号灌肠工厂",并召回全厂老职工,把厂房、机器修整一新,又添置一些新机器设备,到1945年全厂职工70多人,日产量高达3至4吨。 主要品种有:马斯果斯(特制干肠)、茶依那(茶肠)、格拉布斯(哈尔滨肠)、力道斯(红肠)、意大连斯(松江肠)、乌克兰斯(环形肠)、老巴克(火腿)、安特果斯(外脊卷肉)、格吉得克(里脊卷肉)、古列金克(王花卷肉)等, 此外还有熏鱼、烤奶猪和烤山兔等高档风味、野味制品。 这以后又易名为"苏联侨民会灌肠厂"、"中国食品公司哈尔滨公司灌肠工厂"、"哈尔滨灌肠工厂","奋斗肉制品加工厂",直到1981年恢复"哈尔滨灌肠工厂"厂名, 可惜今天的商誉广度远不如秋林里道斯了。 3、金融业 在中东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俄国为了适应投资的需要, 开始在哈尔滨开设银行,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华俄道胜银行和第一、二借款银行,它们控制着当时哈尔滨的金融业。 华俄道胜银行 (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现为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77号现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这栋楼) 华俄道胜银行 于1895年12月由圣彼得堡国际银行出面与法国的巴黎霍丁格尔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托银行、国家贴现银行等四家法国银行共同出资600万卢布,在俄国注册成立华俄道胜银行。 叫“华俄”,其实最初中国并没有股份,只是到了1896年才诱迫清政府代表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中俄合办银行合同》,强拉清政府入股。清政府没钱,就从“四厘借款”中拨出500万两库银作为投资。华俄银行当时注册600万卢布,中国入股500万两白银,按当时的兑换比价约合700万卢布,超过华俄道胜银行的注册资本,况且那600万卢布还是俄、法的五家银行的钱,不管怎么算,大清国都应当是第一大股东。但银行董事会中却没有一名中国人。 1898年中东铁路开工之初,华俄道胜银行就在哈尔滨田家烧锅设立了分行;1902年在南岗兴建了银行大楼,而后,又在道里设立了分行。 总部设在北京的华俄道胜银行在中国境内享有“中国诸税之收纳;代理与地方金库有关系之事务;经中国政府认可有铸币权;代理中国政府募集公债及偿还本息事务;中国铁道及交通事务之布设及其让与取得事项”等特权,它在中国设有多家分行和代理处,其中哈尔滨分行是该行在中国境内最主要的分行。 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初期共有职员82名,行长布牙洛夫司吉、副行长漂得洛夫,均系俄国人。此外除经理吕泰、翻译于元昌及24名更夫杂役系中国人外,其余54人都是俄国人。由此可见华俄道胜银行只是名义上的合伙,实质上一切均由俄国人把持,中国人毫无权力。哈尔滨分行开业以后,首先为中东铁路建设提供资金。为了取信于华人,还以条银代发筑路工人的工资。 1903年以后,随着中东铁路的竣工通车,哈尔滨成为北满物资集散地和内外贸易中心,粮米油酒的加工制造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的业务由此不断扩大,开始办理存款、放款、汇兑、押汇、进出口结汇,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代理俄国国家银行在哈发行纸币——羌帖。 羌帖 羌帖是我国东北民间对沙俄纸币卢布的一种俗称,它早在1894年就流通于东北,但数量不大。 以后,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开始大量流入,特别是1903年铁路的通车及哈尔滨的地方行政权被俄国人操纵,羌帖更是无所不至。交捐纳税、铁路运费、商店标价等无一不以羌帖为本位。截止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前,哈尔滨一带流通的俄币羌帖已达4000万卢布,当时1卢布约合2元银元。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敕令纸币卢布停止兑现,从此羌帖一蹶不振。据统计,到1918年1月,1卢布只值大洋8分,而到1921年1月,1卢布也就只值大洋3厘8毫,几近废纸。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凝固的乐章—哈尔滨保护建筑纵览,一、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篡办公室:哈尔滨史志远东报摘编 1-12辑。哈尔滨,1983-1984。[J] 3、东省特别区教育厅:教育月报,第一卷第一期,哈尔滨,中华书局,1929。[J] 4、Г.В.Мелихов. Белый Харбин Середина 20-х.Русский путь.Москва.2003. [M] 5、Русское искусство в Манчжурской империи.Харбин.1942. [C] 6、Обьединение инженеров окончивших Харбинский поли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олитехник, № 10 Юбилейный сборник1969—1979. сидней.1979. [J] 7、Центр по изучению России и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ы в Торонтском университете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Ольги Бакич. Россияне в Азии. № 2-7. 1995-2000.[J] 8、Кочубей О.И.,Печерица В.Ф. Исход 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Русская эмиграция в Китае в 20-40 –е годы). Владивосток. 1998.[M] 9、Общество Русских Ориеталистов. Вестник Азии. № 53. Харбин. 1926.[J] 已有2位网友点赞!查看 Mon portable est tombé dans l'eau, que faire ?Rakuten | ממומן Trouvez la poussette idéale pour votre bébé en un clicRakuten | ממומן Êtes-vous prêt pour le quiz ultime ?Ça m'intéresse | ממומן Retrouvez la ligne après les vacancesComme J'aime | ממומן JustWorld发过的热帖:红色印记|马克思主义最早在哈尔滨传播 陋兰:《苏报》文字狱,杀死了清王朝改良的最后希望 付巧妹:古DNA研究,让那些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古人群重新浮出水面 解析:秦始皇为什么是被黑的最惨的皇帝 冰城百年交响梦 ——记中国-以色列哈尔滨世纪交响音乐会 蒙古?匈奴?突厥?到底啥关系?! 唐际根 :曹操墓葬里的人生真实 1971年,懵懂少年捡到一块锈迹斑斑的“废铁”;原来是一条碧玉龙 现代DNA检测,揭开匈奴来源之谜,学者:史记又一记载被推翻 这个清朝官员的名字 为何刻在了华盛顿纪念碑上?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论坛 » 人到中年 » 哈尔滨——城市的早期历史 所有跟帖: • 至1992年中以建交前,无人知晓犹太人在哈尔滨早期建设中的作用。现在,外侨在哈尔滨人数仍然不清。可以看一看相关数字, -JustWorld- ♂ (0 bytes) (6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05:32:03 • 窥视一二。1898年和1930年间,在哈尔滨建造了若干个墓地,即七国联合墓地、犹太墓地、俄国东正教墓地、朝鲜墓地、 -JustWorld- ♂ (0 bytes) (2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05:33:50 • 日本墓地、俄国贫民墓地和俄国老墓地。外侨墓地以前位于现在的文化公园,1958年迁移到了哈尔滨远郊现在的皇山公墓, -JustWorld- ♂ (0 bytes) (3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05:34:15 • 仅有犹太墓地、俄国东正教墓地的少量墓迁移了,其余墓或消毁了或深埋了。“自1903年5月28日第一个犹太人人葬, -JustWorld- ♂ (0 bytes) (1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05:35:55 • 至1958年3月5日最后一个犹太人人葬的55年里,犹太墓地累计建坟3173座,其中男性死者1923人,女性1250人。” -JustWorld- ♂ (0 bytes) (3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05:36:47 • "东正教墓地共埋葬俄东正教徒44226人。" -JustWorld- ♂ (0 bytes) (2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05:37:42 • 你转帖的文章自己都看一遍吗?这篇我要看三天哈尔滨给我留下太多回忆,哈尔滨原来是江边小村,完全由俄国人建立起来的,自由挺好 -燕然山- ♀ (0 bytes) (1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12:58:58 • 哈尔滨建国后的建筑设计也应该提一提,审美和结构都是全国最好的,音乐一直都好。 -燕然山- ♀ (0 bytes) (0 reads) 07/29/2023 postreply 13:06:12 加跟帖:笔名: 密码: 保持登录状态一个月,直到我退出登录。 标题: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 图片 视频 音乐 表情符大小 Érosion : à Tiouandé, le trait de côte a reculé de 14 mètres en moins de cinquante ansLa 1ère Vous avez trop de graisse abdominale ? (mangez ceci avant le petit déjeuner)Santé Intestin Découvrez le secret pour éliminer les bouloches de votre pull préféré !Rakuten L'ancien prêtre emblématique, Olivier Marie Lucenay, se prépare à partager son "grand projet de vie"La 1ère Comment déboucher un évier facilementRakuten La famille annonce le décès de la naturopathe Maïté Doré à l'âge de 40 ansLa 1ère Grève à Air Guyane : la société en cessation de paiementLa 1ère Nutritionniste : Vous avez trop de graisse abdominale ? (mangez ceci avant le petit-déjeuner)Santé Intestin Comment choisir le vélo électrique qui vous correspond ?Rakuten 文学城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注册笔名 申请版主 收藏文学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3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Change Ad Consent 回到顶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