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星期五

微博正文 何新老家伙 2小时前 来自 微博网页版 已编辑 清朝广州建造的印度巴斯楼 巴斯楼原来是巴斯人的拜火教教堂 乾隆年间,清政府准许外国人在广州郊区设立对外贸易的开放性特区,这就是著名的“广埠十三行”。特区允许洋人开设“夷馆”,来往经商和居住。 【附注: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 下旨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颁布后,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 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 广埠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广商、徽商、晋商)集团之一。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具有世界影响力并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十三行“夷馆”中有一座是巴斯会馆。它位于东印度公司馆附近,和犹太人渣甸的怡和洋行隔街相望。 在《南京条约》等签订之后,允许外国人在条约口岸租地建屋居住,于是印度巴斯人又在黄埔长洲岛建了一座巴斯人会馆。 据巴斯人回忆录,巴斯商人平时住在十三行,周末坐船到长洲来度假,次日下午返回。这座长洲会馆既是巴斯商人的拜火教教堂,也是他们的“度假村”。 据有关资料记述,当年的长洲岛上建有十几座像巴斯人的小别墅。但是历经风风雨雨之后,现在只有巴斯楼留存至今。 1915年,十三行的荣华富贵在一场大火中消失殆尽,但是长洲岛的巴斯馆却得以幸存。 巴斯楼位于黄埔长洲岛白头山北麓。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重建于1923年,现在是黄埔造船厂的资料室。会馆一共有两层高,嫩黄色外墙,砖石结构。看上去敦实而又低调。出挑阳台上有简约的镂刻、木质的狭长窗棂,还有屋顶之上的烟囱,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丝异域的风情。 当年巴斯馆的四周有围墙环护,围墙内是姹紫嫣红的小花园,巴斯馆屋顶上现在空荡荡的旗杆上当年插着英国的米字旗。有一位头缠白布、人称“白头翁”的巴斯老人在此看守,外人不得进入。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日本人侵入广州时,巴斯人离穗回国,该楼一度成为中正中学的校长公寓,现在巴斯楼为黄埔造船厂档案馆。 ▲ 长洲岛白头山北麓的巴斯楼。 ▲ 巴斯楼正门内走廊墙壁上的外文碑记。 转发24 评论0 赞45 还没有人评论哦~快来抢沙发! 发表评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