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星期四

鸿儒私塾观察 europe:我为什么不回国发展ZT

文学城首页 博客首页 登录注册 人海●欧洲世界风情见闻,欧洲生活故事, 随笔,小说,交流 首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个人资料 简妮真人 (热门博主) 给我悄悄话 博客访问: 最新文章 那么温馨、安静和彩色的欧洲秋 造园有灵 无依之旅 好的坏的都会过去的:至亲爱的你 拜年:回首山河已是冬 平安夜,温暖美丽的夜,仪式感的夜 在这日渐空落的世界里往来 年末瑞士 瑞士抗疫: 新冠隔离岁月 欧洲:疫情如期而至,我们是否面临崩溃 还敢生养娃吗? 文章分类 我的文章 (9) 简妮慢生活 (57) 简妮情感世界 (40) 人海●欧洲 (110) 简妮足迹 (130) 我的小公主 (10) 两个女人的故事 (33) 彼岸丁香 (18) 人海欧洲好文转贴 (65) 归档 2003(1) 2004(54) 2005(126) 2006(88) 2007(42) 2008(19) 2009(11) 2010(8) 2011(14) 2012(6) 2013(1) 2015(11) 2016(21) 2017(18) 2018(25) 2019(18) 2020(4) 2021(5) 最新评论 欧洲的秋风落叶 简妮新年快乐! 好喜欢!羡慕你在欧洲。 新年快乐! 青菜,西洋菜没有根也能插活吗?谢谢!我也应该试试。... 回复 'fatcatathome' 的评论 : 我是在COVID前买的,也... 上次看到你也投资房地产了,我很shock。全世界的中国人... 回复 '边走边看66' 的评论 : 也许有一天在路上遇见你,... 抱抱!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是的,大自然真美。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谢谢。 正文 europe:我为什么不回国发展ZT (2004-12-20 13:58:32)下一个 ?我为什么不回国发展(1) ZT 送交者: AUbad (以下分析均基于相对购买力,请勿掺杂汇率概念) 我数年前来澳洲的时候本是准备工作一两年然后带着海外经验和澳币存款回深圳或者北京当海龟的。然而数年之后,我一次又一次推迟了归乡的打算。作为中国人,无论我是何国籍,我当然不是不想回,而是不敢回,这也是我不入籍的原因。 最近我又在英国和上海各住了2个多月,考虑再三后最终决定入籍,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 和国内一些猎头公司接触之后,薪酬尚可,但是这些钱的实际消费能力是在比较低。以月薪1万5千为例,须缴个人所得税3400多元,很多人都说澳洲税重,但是你因为税收也享受medicare等等福利,但是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澳洲的税收,其实你处理得当是可以节税很多的,比如注册一家皮包公司等等。 虽然外企替我买医疗保险无需我负担一分钱,但是我在澳洲的公司不仅替我买而且负担我所有家庭成员的HCF health care。所以在上海我如果替我未婚妻和将来的孩子购买医疗保险(whole cover)的话,我需要每月付将近1100元。 国内好些的外企里housing fund每月大概是工资额的50%,但是大多数根据你的职位和公司有所不同,一般外企白领恐怕能有20%就很好了,所以如果购买上海徐家汇120平方米的新房(含1个露天车位)我每月仍需还贷6000元。但是在悉尼除去公司给我的housing fund我可以用工资按揭购买现在Epping的双层house,双封闭车库,一个40平方米的游泳池,每月还贷3200刀。 国内现在年轻人都在勉为其难的过买车的瘾,但是上海现在的交通条件实在令人掩鼻不止,在淮海路一带大部分时间车速都低于35公里/小时,而且尾气刺鼻。我在上海的同学主要购买的都是16万以下的国产轿车,因为便宜,我不知道现在国内生产的轿车行驶8万公里后怎样,但是我知道韩国车在悉尼各大二手车市场上出尽风头,96年的大宇只买2900元,因为韩国车的变速箱,引擎等等综合常数只能做到84左右,但是日本的丰田平均在94,奔驰是96,而纯手工的劳斯莱士是115。我衷心希望中国的车能够达到90,特别是在中国的路况下。一个年薪10万的人无法在中国用一年的工资购买一辆象样的车,但是在澳洲3万块就可以买到很好的车,恐怕连一年的comprehensive insurance都富富有余。 所以月薪15000元的人,扣除税收,房贷,车贷,医疗保险,食品,汽油,物业, 你还剩多少????? 另外在澳洲,小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你基本只需负担她的生活消费,学费很少,高中毕业后,如果她能考上墨尔本大学,她不用担心学费,因为她可以用HECS或 PELS,生活费她可以自己打工负担(食品房租等),但是在中国一个孩子在幼儿园的开销是多少?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难道不是一个笑话?穷孩子考上大学却无力负担发生的还少吗?即便孩子愿意打工上学,可是在中国打零工的学生付得起房租吗?恐怕连民工都还找不到工吧。所以,为人父母你还得从你那15000元中再攒出孩子的教育开销。除此之外还有年迈的父母因为中国的历史原因一般都没有像样的医疗保险,为人子女你难道不为他们准备各种可能的手术开销吗? 现在,请问你在中国月薪15000高吗? ( 另外我已经从中国大学毕业8年,我的很多同学也都陆续来到了上海工作,我在中国的大学不一定排名前五,但是一定排名前十,所以我有理由认为我的同学们是有智慧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但是当初全班又有百分之几达到月薪15000呢?的确有三四个,但是大部分依然还是月薪七八千左右的白领,有的甚至还在4000 块。一个500人的公司,请问又多少人会达到月薪15000?记住我说的是完全凭自己本事的同学,靠裙带关系觅得高薪职位的人我不予正视! 我不回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目前中国仍然没有一种透明的监督机制,无论是金融,学历,足球还是司法依然处于暗箱操作状态,看看连续阴跌40个月的股市,为什么这些年那么多垃圾公司都被证监会作为优质资产上市,为什么上市公司的老总都成了富豪而股民从来得不到分红?看看风雨飘摇中的中国足协,为什么搞了10多年的联赛却从来没有公布历年财务状况??再看看中国现在处级以上干部,还有谁不是硕士学历??新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灾难发生前,人民都不能事先从政府得到第一手资料,都不能事后从政府听到一声对不起,从58年自然灾害到非典再到股市萎靡,老百姓能做的只能是为政府的失误买单。灯火璀璨的上海,我怎么能相信你不是又一个泡沫?一个透明的政治监督机制才是一个国家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基础,80年代的拉美4国也曾有过连续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他们最终没有成为欧洲第二,因为皮诺切特等人的军人独裁无法保证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他们最终只能走向经济长期衰退和政治动荡。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诋毁中国的发展,我只是充分肯定中国的改革开放并衷心希望我能够回到一个透明稳定繁荣的中国,不要以为冒险家的乐园是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座各位有谁真是个象样的冒险家呢?如果中国今天允许海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我就会回国,因为我信任这样的保险公司远胜于深圳平安。如果中国今天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办个人业务,我也会立即回国,因为我的存款有了保证,不会因为可能的通货膨胀银行挤兑儿损失半点。另外我要说的是,在世界各国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中都有这么一类人: 他们从前在国内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于是痛骂中国没发展后跑到了国外,希望混个样文凭然后欺骗自己也是个人才,只是中国有眼无珠而已。可是在国外几年又混的没碗象样的饭吃,于是又大骂国外穷,没有dvd,电视机太小,人少没发展,最后可能真会又跑回国内,可是国内现在也不是方鸿渐的天下,没本事立马让你变海带!! 所以无论你选在出国还是在国内,都应该闭上你的嘴,做好你的事,整天卖嘴的人别说年薪30万,连3万都不会有人赏你。 我为什么不回国发展(2) ZT 我上个贴子只是看了前些日子坛子里的一些言论后有感而发,没想到造成这种局面,光悄悄话就收到不少,遗憾的是反对我的人在悄悄话里以破口大骂为主,希望这个贴子之后能有改观。 先说说几个主要的分歧吧: 有的人认为我将徐家汇的房子和悉尼郊外的epping对比有些不等量,但是我头脑中的等量不是以离市中心的距离计算,因为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比悉尼墨尔本的city大很多,城外基本是农用地,我上个月去法国旅游,发现巴黎的city也很小,只是一些办公楼而已,中国人绝大多数没有私家车,所以当然要住在city,近些年因为房地产开发拆迁才逐渐有人住到了城外。在澳洲成家的人一般都住在Suburb, 只不过要选择公共设施及社区环境好些的区,从这些角度来说,徐家汇只能和Epping比较,因为在悉尼city居住的本地居民恐怕不到20%,city大都是出租户和办公楼,如果非要以离市中心多少公里来物理概念的“等量对比”的话,我觉得有些形而上学死搬教条,因为两个国家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至于我是否将MEDICARE当救命草真没想过,只是看到国内我们的父辈没有一个像样的医疗保险心中实在不是个滋味,当然个人家境不同,但是我想让绝大多数中国人逐步拥有MEDICARE一类的最低保障体系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另外相比在国内买辆捷达之类的车坐等他人艳羡,我宁愿自在的生活在人均福特的环境,因为我天生喜欢安静,不喜欢SHOW OFF. 也有人认为我留在澳洲是没有进取心的偏安一方,我真的很冤枉!!恐怕这些年坛子里没有人象我这样和国内猎头联系密切的,难道真得啥都不想买张机票就算有魄力?!我主要考虑这几条: 第一,我认为现在回国至少对于我这样情况的酷似股市追高,处于一个短期内风险高于机会的时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对于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金融监管司法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前期的强劲的经济发展往往在蜜月期后最终滋生大面积的腐败,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马来西亚马哈蒂尔总理在国会失声痛哭的场景历历在目,幸运的中国由于金融封闭躲过一劫,然而下一次呢?每年以上海为首的大中城市大量依靠外资注入拉动GDP神话,但是同时对于每100万美元的投资,中国人民银行就要印800多万人民币的本地对应货币,在国外,过量的基础货币供应往往可以通过政府抛售中短期债券等流通手段进行控制以避免通货膨胀,然而中国的5年期记帐式国库券只能以对国有经济实体摊派的形式发售,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做法一方面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给了企业领导层向政府和银行要贷款的借口,持续的贷款从来不会正经用到企业的革新上,因为一个脱困的企业就会断送企业领导层的生财之路,也会使一个企业的MBO(管理层收购)之路没了理由。也有人在大谈国内外企的幸福生活,可是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谁是国内外企的最大客户---是国营企业,我对这个问题的感触来自于在上海外企的2年的销售工作,以变频器而言,一个民营工厂可能只用2台,但是一个大型的国营企业可能一次订货就是40 台,再加上这以后的维修,配件以及更新换代,而且国营企业的订货并不根据企业需求来,不经常技术升级企业领导怎么拿回扣,怎么出国“培训”?只要先去通过中间人找到主管总工,谈好回扣再去面见分管厂长或经理,糖衣炮弹拿下后订单基本搞定。请你告诉我:国企倒台后西门子的自动化设备卖给谁?爱立信北方电讯的交换机卖给谁?外企白领的工资谁来发?我觉得这些事实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企业效益不好却设备世界领先,为什么中国的大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缺位但是高楼大厦光彩夺目,为什么顾雏军张瑞敏成了富豪可是股民们10年不见分红?请原谅我在此重点强调了中国此刻的风险,因为一个已经连续顺利发展了20年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没有完善并落实法制的前提下必然也同时累积了和高经济增长率同样的高风险。建设部上周以官方名义批驳了摩根斯坦利谢国忠的中国房地产过热论,我个人认为如果中国房地产不过热,那么就无需进行前两天0.25%的升息,嘴硬归嘴硬,经济规律毕竟是硬科学,大部分人购买吃力或无力的房地产想持续过热也难,我衷心希望政府在这些问题上不要重蹈非典覆辙:不被外电当众扒光裤子决不承认得了杨梅大疮!泡沫终究有破灭的一天,如果这种社会矛盾累积之后的破灭能顾加速国家民生职能的确立也不失为好事。我其实在海外华人中是一个回国派,但是如果回国风险大于机遇,从risk management的角度讲就不是一个理智的决定,因为我除了自己的两双手外,没有什么别的过人之处,如果谁因此说我是个没有魄力的loser,我暂时认了,因为我敢拍着胸脯说:中国少则2年多则5年,必有一次矛盾积累下得挫折和磨难。泡沫过后,如果政治经济环境有了实事求是的发展环境,我就会卖房回国,到那时,如果哪个今天叫嚣爱国的人龟缩在澳洲谁就是孙子!!! 第二,很多人认为澳洲空间狭小没有发展,但是我个人这些年的认识是: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能力大到澳洲容纳不下的地步,大家遇到的主要困难其实不是业务而是语言,包括我自己。如果你语言好,你有比中国广阔的多的发展空间,因为澳洲是世界的,你有去欧洲美洲的各种机会,当然也包括中国。我们公司70%的项目来自欧洲和日本,在这个公司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各国不同的IT商业技术标准,小日本连documentation都有200页的合同标准,而我从前在上海接触到的就相对单一,因为处于世界资金链末端的产业模式只有行业差异,技术标准上没有大的不同只有尺度的把握。有人说,中国现在也逐渐在许多领域领先了,比如说载人航天,我同意,也忧虑,虽然从战略上说载人航天非搞不可,但是更多的明星项目确是政治色彩浓厚,比如磁悬浮和世界第一高楼。澳洲3G已经投入民用不少时间了,可是中国还在讨论何时发放3G牌照的问题,为什么?因为目前信息产业部的3G系统测试报名表上,世界手机产量第一的中国却只有一家夏新拿得出样机,而且还面临面临跨界失频的考验。而在北悉尼的LG研发中心和墨尔本大学,就有现成的3G跨平台多重服务组的研发队伍,在大家都闲澳洲手机土气的时刻,我却无法发出同样的声音。大部分中国学生作为事业刚刚起步的人才,我们难道不觉得自己在国外可学的东西很多吗?当你真正学到一些国外的先进东西再回国不是对中国更有意义吗?难道100个学生都学同样的JAVA和BUSINESS LAW就是我们留学生的价值和特点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来在中国的人才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如果把自己当个人才,那么第一要有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或管理知识,第二要有自己令土鳖自愧不如得杀手锏。 第三,关于澳洲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问题,我觉得很多人到回国前对澳洲的福利也没什么了解,但是她已经急于对其不屑一顾了,我个人认为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在 20年后如果能达到澳洲现在水平的一半就很了不起,这不是能用人口多就搪塞过去的。我希望个别朋友在发悄悄话用脏话骂我之前先知道以下什么是HCF之类的问题后再同贬澳洲福利不迟,因为那时你会发现每年你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不用排队随时去医院选医生并且COVER所有的住院费,牙医费甚至配眼镜。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要说:我真心等待回国合适机会。因为只有一个越不完善的国家才越可以充分发挥我这些年在国外的经验。但是并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回国,什么人应该回国而且马上回国?我的观点如下,不全请跟贴补充: 1. 依赖裙带背景的人应该回国,因为离开中国你一文不名,离开中国的你就像一条被排出体外的蛔虫一样没有了寄食的土壤,人的能力低并不可耻,但是离开前请对别的国家保持尊重 2. 具有紧缺技术职能的专业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中的精英,因为紧缺的专业代表极具诱惑的机遇。 3. 父母身体欠安的的朋友们,亲情毕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即便我们暂时割舍,也是为了日后的重聚,一个人彻底离开了和睦的家庭也就在一生中失败了一半 4. 经过长久的挣扎之后,依然无法适应语言环境的人,毕竟人一辈子不是用来学语言的,良好的语言是事业更进一步的敲门砖,反之则是羁绊。 但是我个人觉得本科刚毕业的人最应该留下,原因如下: 1. 国内大学生连年扩招成灾,对于同样没有工作经验的你,用人单位不会给你什么高薪,相比之下,澳洲GRADUATE 35K-45K的工资好要高些 2. 一两年海外工作经验对你今后回国无疑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 3. 只有工作后你才会真正参与社会,你才会真正了解企业文化,社交,福利待遇等等,有利于你看清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优缺点 最后,请每一个中国人在国外凡事力争上游,日后都能够带着足够得能力在适合发展的时机回国效力,因为只有那时,我们得回国才能多一份自信与豪情,少一份无奈和沮丧。? [ 打印 ] [ 加入书签 ] 阅读 (1394) ┆ 评论 (2) 评论 站在阳光下2006-08-29 05:32:42我现在在读书,一两年后也有就业的问题,在留下和走之间也是摇摆不定,但看文后,我想我有点思路了,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