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領袖「巴格達迪」現身:證明沒死,5年來的第一次亮相
【2019.4.30 伊拉克/敘利亞】 ISIS領袖「巴格達迪」現身:證明沒死,5年來的第一次亮相 「他不但沒死,還變胖了...。」人間蒸發超過5年、多次傳出重傷身死的ISIS恐怖組織首腦——阿布巴克.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29日突然透過旗下媒體公開一支「真人影片」。專家初步判定,這部18分鐘長的影片「可信度極高」,畫面中一身戎裝、身旁擺有突擊步槍與炸彈背心的巴格達迪,除了略顯蒼老福態,臉部表情與身體動作都「頗為健康」。全片的影像錄製大約發生在4月11至15日之間,但片末的錄音補充卻提到了4月21日「斯里蘭卡復活節恐攻案」——而種種發言與現身,皆足證明巴格達迪依舊活躍,並正於前線指揮著「ISIS的組織轉型」。
▌延伸閱讀:〈饒恕「恐怖份子的孩子」?被英國奪去國籍的IS新娘〉
這支由ISIS旗下媒體《標竿網》(Al-Furqan Network)所公布的18分鐘影片,是近5年來「巴格達迪依舊活著」的最強證據——自從率領ISIS於2013年崛起於伊拉克、敘利亞地區後,巴格達迪最後一次的現身影片,已是2014年中,ISIS以1,000兵力擊潰伊拉克政府軍的3萬部隊、攻下伊拉克第三大成摩蘇爾(Mosul)後,巴格達迪以「ISIS哈里發」的身分,在千年古蹟「努里大清真寺」(Grand al-Nuri Mosque)內宣傳恐怖主義的講道畫面。 在打下摩蘇爾之後,巴格達迪與ISIS聲勢曾一度如日中天;但隨之而來的國際聯軍圍剿,卻也讓巴格達迪自此遁入地下,除了偶爾發佈錄音廣播之外,5年之內再也沒人看過「巴格達迪的真人現身」——有人說巴格達迪早已死在聯軍對ISIS國都拉卡(Raqqa)的狂轟濫炸;有人則說巴格達迪是被俄國、美國的聯手空襲,炸成了重傷癱瘓,進而默默無名地死在敘利亞-伊拉克的邊境沙漠裡。 |
在巴格達迪長期消失的狀況下,ISIS的實體地盤逐漸遭到聯軍包圍突破:「陪都」摩蘇爾在2017年7月被伊拉克軍隊血戰收回;「首都」拉卡則在同年10月,被敘利亞庫德族武裝攻陷佔領;甚至是ISIS實體控制的最後據點、敘伊邊境小鎮巴古斯(Baghuz),都已在2019年3月底被聯軍殲滅光復。 然而當ISIS分崩離析之際,巴格達迪的下落卻始終成謎,無論是在拉卡、摩蘇爾、還是巴古斯鎮,平民或戰俘都不曾通報有「對巴格達迪本人的目擊」—直到2019年4月29日,巴格達迪突然影片現身為止。 在這份宣傳影片中,巴格達迪一改過去亮相的教士黑袍(在努里大清寺的最後形象),改穿寬鬆的戎裝背心,並刻意在身後放了一把俄製的AK-74突襲步槍、與一組疑似裝有自殺炸彈的彈帶背心。18分鐘的畫面中,巴格達迪全程盤腿而坐、並未起身走動;與5年前相比,巴格達迪除了變老變胖外,還「染紅」了鬍子,但說話神情、談吐中氣仍相當健康有精神。 根據影片開頭的時間紀錄、以及巴格達迪發言的「時事分享」,這部影片的錄影時間,應該落在2019年4月11-15日之間。因為巴格達迪先是提到了「巴古斯的陷落」(3月23日),並勸勉ISIS殘黨殘不要放棄聖戰;之後,他又向阿爾及利亞與蘇丹的ISIS支持者道賀,「恭喜諸君推翻了暴君獨裁者」(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夫利卡於4月2日下台;蘇丹強人巴席爾則在4月11日被軍事政變推翻)。 「巴古斯戰役已經結束了...但我們的聖戰才剛要開始!」巴格達迪表示,雖然在國際聯軍的猛轟襲擊下,前線的戰士無法守住巴古斯的最後根據地;但四散歸國的ISIS部隊,目前正在埃及、利比亞、葉門、索馬利亞、西非的馬利與布吉納法索...等8個地區,同步策畫著「92個聖戰任務」。此一說法,也符合專家們的觀察推測,「在無法如願守住『實體國家』後,ISIS正依循著『蓋達組織』(al-Qaeda)的發展路線,朝『全球聖戰』分散發展。」 |
「巴格達迪之所以冒險發出真人影片,其目的不只挑釁、更是為了安撫組織士氣。」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反恐權威諾伊曼教授(Peter Neumann)表示,對於巴格達迪這類組織首腦而言,就算只是透過影片,每一次的真人亮相都得冒著巨大的風險,「除非具備迫切目的,否則巴格達迪才沒有理由現身喊話。」 因為畫面中的所有背景資料,都可能曝光自己的位置與躲藏網路——像是當初蓋達的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之所以被美國逮住擊殺,就是影片的宣傳過程走漏消息,讓CIA得以逮到負責「物流影片」的傳信人,進而確認賓拉登在巴基斯坦的藏身地點。 諾伊曼教授表示,在巴古斯被攻下後,ISIS的組織士氣相當低落,對於散落世界各地的「同情者」與潛在資助者而言,如果ISIS高層沒能提出下一步的指示方向,巴格達迪的「聖戰企業」可能很快就會土崩瓦解,「就像公司遭遇虧損、當老闆的就必須現身股東大會信心喊話...這就是巴格達迪正在做的事。」 18分鐘的影片裡,基本都是巴格達迪的單口獨白;畫面中雖然有3名蒙面的從眾在旁聆聽,但除了遞交「各分支報告」外(索馬利亞與土耳其),影片並沒有特別介紹他們分別是誰、3人又是怎樣的角色。不過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反恐專家——納寧嘉教授(Pieter Nanninga)——卻認為,此舉雖然是跑龍套的過場,但其表態「巴格達迪仍在指揮」、「巴格達迪仍有聖戰安排」政治喊話,卻是相當明顯。 正片影片結束後,巴格達迪也補上了一份沒畫面的錄音,言談中他宣稱「斯里蘭卡的(復活節連環爆炸)攻擊,是組織弟兄對巴古斯陷落的『復仇』」;但其說法,卻與斯國官方宣稱恐攻動機不一致(「為了報復紐西蘭基督城清真寺槍擊案」)。唯能確定的是,直到4月21日為止,巴格達迪都還在秘密活躍、關注著各地的事。 另一方面,在巴格達影公開後,國際傳媒與網路輿論間,也針對「巴格達迪的紅鬍子」議論紛紛,許多網路惡搞也針對「哈里發『愛美』染鬍子」一事大加嘲笑;但事實上,巴格達迪染紅鬍子的做法,並不適愛美裝年輕、或是易容偽裝逃追殺。因為染鬚風俗是被記載在伊斯蘭《聖訓》上的歷史故事,也是阿拉伯中年男性慣有的傳統。因此紅鬍子的新造型,更可能與巴格達迪「暗示自己是哈里發、是先知繼承者」的政治符號有關。 根據美國國務院「反恐獎勵計畫」(RFJ)的跨國通緝令,目前巴格達迪的國際懸賞金額,已達到2,500萬美金(新台幣7億7,300萬),與蓋達組織的現任領導人札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並列「全球第一」;但對於巴格達迪5年後的重新現身,CIA方面則不予回應,僅強調「所有的資訊情報,我局仍在分析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