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4日星期四

“烧纸钱”:中国人生前身后的生活世界
信源:澎湃新闻|编辑:2019-04-04|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抄送朋友打印保留  
【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八阕】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八阕》观点。[服务使用须知]【八阕】一个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地方:http://www.popyard.org
广告资讯



2017年8月16日当我从我先生Fred Blake(柏桦)的电子邮箱中读到关于《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以下简称《烧钱》)中文版序言约稿的时候,他已经不幸突然于2017年4月19日因病去世。他在去世前两个星期还在坚持正常的教学和书稿的写作。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Fred Blake,圣路易斯,1992
2016年下半年,Fred开始感到乏力和恶心,但一直不是很剧烈,几次检查也都没有发现异常;他又是一个非常刚强的人,对于身体不适的忍耐力,对于教学、阅读、写作的投入要远远超过常人,这是幸事也是不幸,因为我们都从没想到过会有致命的危险……我还清晰地记得2016年12月底的一天在吃晚饭时他欣慰地告诉我夏威夷大学出版社通知他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在商洽《烧钱》一书的简体字中文版翻译和出版事宜。对于一位多年倾注于中国研究的文化人类学家,历时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回归研究课题缘起和探索的本土、介绍给中国的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是这本著作最终的理想归宿。在中译本即将出版之际,我先生会和我一样诚挚地感谢本书的译者袁剑和刘玺鸿先生,“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主编刘东教授,江苏人民出版社的领导们,《烧钱》中文版的编辑卞清波和康海源先生,以及夏威夷大学出版社《烧钱》英文版原著编辑Alison Kleczewski。
我从2004年认识Blake教授开始,一直协助他的研究直到2009年书稿的完成。他的第一篇关于纸钱的文章《纸钱的符号学研究》,即本书第四章的雏形是由我在2005年以“冉凡”的笔名翻译发表在国内刊物上。然而在认识我之前至少14年他已经开始了纸钱的研究,大部分的田野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收集并不是我参与的,虽然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还是有少许资料无法复原,这也造成了翻译和理解上的一些难度;而且Blake教授的学术造诣、思想深度、学术写作的水平我都难以望其项背,遗憾的是他不能亲自撰写序言。对于这篇代序或者更确切地称为导读,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依然作为他的助手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从宏观上来把握和理解这部著作以及Blake教授的整体研究历程。尽管在第一章导论部分Blake教授已经对《烧钱》的基本立意做了总体的介绍,但是我会按照他的思想脉络而不是章节顺序从总体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来提炼这本书的精髓。

| 共 10 页: 10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