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去世 和三毛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
原标题:林清玄去世 “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
姓名:林清玄
性别:男
终年:65岁
去世时间:2019年1月22日
去世地点:中国台湾
生前身份: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愿你,归来仍是少年》《人生最美是清欢》《桃花心木》
林清玄走了。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在台湾于睡梦中与世长辞。
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
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
32岁,林清玄入山修行。3年后出山,他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他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
他的作品多次选入语文课本,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和时间赛跑》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和时间赛跑的人最终输给了时间。
“清玄”和写作
林清玄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有13个是他伯伯家的,只有5个是他父亲亲生的)。
在他出生时,“清”字辈已经没有什么好字眼可用了。他生下来不哭不闹,其父便为他取名为“林清怪”。后来又改为“林清奇”。在报户口的时候,他父亲见有人在读一本武侠小说,在小说里,有一高人的号叫“清玄道长”,因此确定了这个颇为仙风道骨的名字:林清玄。
林清玄的名字,像他的散文一样,让台湾作家、诗人陈黎印象深刻。昨日,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一直以为“林清玄”是他的笔名,后来知道是他的本名。
陈黎回忆,他在1974年余光中担任营主任的一个文艺营中认识林清玄。陈黎称,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大学时候就对林清玄的散文印象深刻,觉得非常迷人。而且,“我一直对他的名字很好奇——‘林清玄’这个名字怎么会跟他的散文风格这么贴近、相契,文如其名,简直合二为一。”
陈黎觉得,林清玄有一颗“清玄”之心,经由一支“清玄”之笔,把俗世的风景、日常的事物,提炼而为充满“清玄”(清幽、幽玄、幽雅)之趣与美的文字。
林清玄也确实早就立下当作家的志向。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但穷苦没有使林清玄志向消退,他一直坚持每天写点东西。“你的愿望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出生在哪里?你的条件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有没有强大的愿望,支持你走你的人生之路。”
2013年6月的一场书友会上,林清玄曾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从8岁便开始写作,在读小学的时候规定自己每天写500字,初中每天1000字,高中每天2000字,大学每天3000字,如今已经写了53年。“写作培养了好奇心、观察力和感受力”,他以此现场鼓励人写作。
林清玄的坚持或还来源于老师带来的榜样动力。林清玄曾撰文提到,自己和余光中结缘于1972年,彼时其参加雾社文艺营,余光中是他的指导老师。
此后的数十年,每次见面,余光中都会细心指导,“就像我还是他的文艺营的学生”,林清玄感慨,“余老师是我仅见的君子,不疾不徐,一生从容,我从小就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作家。”
2013年的书友会上,林清玄也曾说,当作家有两件最幸福的事情,“第一是不断往更高的境界追寻,和更多人分享生命的经验;第二就是不断探触自己的内心,做和文明有关的事情,你会整理自己的心,探触到更深的地方”。
这或许是林清玄勤耕不辍的原因所在。
在全国开展公益读书项目
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开始,林清玄成立林清玄文学会和林清玄读书会,联合全国多位教育专家、作家、育儿专家等,在全国开展公益读书项目。
除了一直热心于扶教助学公益活动,曾见过林清玄的人,对林清玄以“修禅”之心保持的良好心态印象深刻。
作家出版社经典文库编辑部主任省登宇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3月,他和林清玄谈合作时有过一面之缘,那次谈话结束后,林清玄给他留了字:“以爱为灯,以美为光。”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
林清玄修禅已久,为人豁达。《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一文中,他提到,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但是扣除了不如意,至少还有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
林清玄也曾在2013年的书友会上,分享了对“人生的不确定”的看法,“生命中一些遭遇是可控的,一些是不可控的,你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有这种体会。”人生有很多的不确定,不要太执著、不要太认真、要放轻松,“我常说生命中不能缺乏游戏、生活的路是很长的,其实每一个转折都是好的,努力向前就对了。”
死去就像换个地方住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这是林清玄留下的最后一条微博,也巧合地谈到了生死。
得知林清玄去世消息的网友随即用大量怀念的字眼填满了评论框,“种树的人不再来了 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林清玄先生,天堂可也有等不到冰雪尽溶,放一把大火烧成另一个春天的雪屋。”
林清玄去世后,圆神出版社在社交平台发布《林清玄家属致读者的一封信》。
信中援引林清玄的话说:“我们会害怕生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还有世界,未来还有人生……如果知道生跟死之间,就好像移民去美国,虽然这里的人看不到你了,可是他们知道你很安好……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
实际上,对于死,林清玄早有思考。
他曾在2017年的一次活动上说:“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或许是巧合。2018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林清玄最后一本散文集。
在书中,林清玄觉得,“生死离别”为人生大事,是每个人难以逃避,又常常充满困惑的论题。
但这些都被他的“幸好”一一化解: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便会觉得,人生幸好有别离。
新京报记者 周世玲 王洪春李一凡 张进 徐悦东
姓名:林清玄
性别:男
终年:65岁
去世时间:2019年1月22日
去世地点:中国台湾
生前身份: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代表作:《愿你,归来仍是少年》《人生最美是清欢》《桃花心木》
林清玄走了。
2019年1月22日,林清玄在台湾于睡梦中与世长辞。
公开资料显示,1953年,林清玄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走上文学之路。
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
32岁,林清玄入山修行。3年后出山,他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他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
他的作品多次选入语文课本,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和时间赛跑》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
然而和时间赛跑的人最终输给了时间。
“清玄”和写作
林清玄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有13个是他伯伯家的,只有5个是他父亲亲生的)。
在他出生时,“清”字辈已经没有什么好字眼可用了。他生下来不哭不闹,其父便为他取名为“林清怪”。后来又改为“林清奇”。在报户口的时候,他父亲见有人在读一本武侠小说,在小说里,有一高人的号叫“清玄道长”,因此确定了这个颇为仙风道骨的名字:林清玄。
林清玄的名字,像他的散文一样,让台湾作家、诗人陈黎印象深刻。昨日,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一直以为“林清玄”是他的笔名,后来知道是他的本名。
陈黎回忆,他在1974年余光中担任营主任的一个文艺营中认识林清玄。陈黎称,自己作为一个读者,大学时候就对林清玄的散文印象深刻,觉得非常迷人。而且,“我一直对他的名字很好奇——‘林清玄’这个名字怎么会跟他的散文风格这么贴近、相契,文如其名,简直合二为一。”
陈黎觉得,林清玄有一颗“清玄”之心,经由一支“清玄”之笔,把俗世的风景、日常的事物,提炼而为充满“清玄”(清幽、幽玄、幽雅)之趣与美的文字。
林清玄也确实早就立下当作家的志向。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但穷苦没有使林清玄志向消退,他一直坚持每天写点东西。“你的愿望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出生在哪里?你的条件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有没有强大的愿望,支持你走你的人生之路。”
2013年6月的一场书友会上,林清玄曾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从8岁便开始写作,在读小学的时候规定自己每天写500字,初中每天1000字,高中每天2000字,大学每天3000字,如今已经写了53年。“写作培养了好奇心、观察力和感受力”,他以此现场鼓励人写作。
林清玄的坚持或还来源于老师带来的榜样动力。林清玄曾撰文提到,自己和余光中结缘于1972年,彼时其参加雾社文艺营,余光中是他的指导老师。
此后的数十年,每次见面,余光中都会细心指导,“就像我还是他的文艺营的学生”,林清玄感慨,“余老师是我仅见的君子,不疾不徐,一生从容,我从小就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作家。”
2013年的书友会上,林清玄也曾说,当作家有两件最幸福的事情,“第一是不断往更高的境界追寻,和更多人分享生命的经验;第二就是不断探触自己的内心,做和文明有关的事情,你会整理自己的心,探触到更深的地方”。
这或许是林清玄勤耕不辍的原因所在。
在全国开展公益读书项目
林清玄生前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开始,林清玄成立林清玄文学会和林清玄读书会,联合全国多位教育专家、作家、育儿专家等,在全国开展公益读书项目。
除了一直热心于扶教助学公益活动,曾见过林清玄的人,对林清玄以“修禅”之心保持的良好心态印象深刻。
作家出版社经典文库编辑部主任省登宇便是其中之一,2017年3月,他和林清玄谈合作时有过一面之缘,那次谈话结束后,林清玄给他留了字:“以爱为灯,以美为光。”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
林清玄修禅已久,为人豁达。《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一文中,他提到,生命里不如意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但是扣除了不如意,至少还有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
林清玄也曾在2013年的书友会上,分享了对“人生的不确定”的看法,“生命中一些遭遇是可控的,一些是不可控的,你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有这种体会。”人生有很多的不确定,不要太执著、不要太认真、要放轻松,“我常说生命中不能缺乏游戏、生活的路是很长的,其实每一个转折都是好的,努力向前就对了。”
死去就像换个地方住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这是林清玄留下的最后一条微博,也巧合地谈到了生死。
得知林清玄去世消息的网友随即用大量怀念的字眼填满了评论框,“种树的人不再来了 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林清玄先生,天堂可也有等不到冰雪尽溶,放一把大火烧成另一个春天的雪屋。”
林清玄去世后,圆神出版社在社交平台发布《林清玄家属致读者的一封信》。
信中援引林清玄的话说:“我们会害怕生死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还有世界,未来还有人生……如果知道生跟死之间,就好像移民去美国,虽然这里的人看不到你了,可是他们知道你很安好……有一天你不在,我们不会悲伤……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居住。”
实际上,对于死,林清玄早有思考。
他曾在2017年的一次活动上说:“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或许是巧合。2018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林清玄最后一本散文集。
在书中,林清玄觉得,“生死离别”为人生大事,是每个人难以逃避,又常常充满困惑的论题。
但这些都被他的“幸好”一一化解: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便会觉得,人生幸好有别离。
新京报记者 周世玲 王洪春李一凡 张进 徐悦东
点击进入专题:
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病逝 享年65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