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散文创作的繁荣 第五节 张晓风、林清玄
-
台湾散文创作的繁荣 第五节 张晓风、林清玄
- 发布时间:2015-12-02 01:41 浏览:181 次
- 张晓风(1941.3.29—?),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教于东吴大学、阳明医学院。著有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
获中山文艺散文奖,《步下红毯之后》、《愁乡石》、《黑纱》、《你还没有爱过》、《再生缘》、《三弦》(合著)、《我在》、《非非集》、《晓风吹起》、
《花之笔记》、《玉想》、《你的侧影好美》等二十多部散文集,还有小说、戏剧、诗歌创作,在当代台湾享有盛誉。
张晓风的散文表现了女
性丰富的人生情感体验。她的第一本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即是在婚礼前展望一生幸福的心声,《步下红毯之后》,开首就是“爱情篇”,歌颂一种平等基础上
平实而深远的爱情:“如果相爱的结果是使我们平凡,让我们平凡。”她将男女情侣比作共守二条河的两岸:“只因我们之间恒流着一条莽莽苍苍的河,我们太爱那
条河,太爱太爱,以致竟然把自己变成了岸……岁岁年年相向而绿,任地老天荒,我们合力撑住一条河,死命地呵护那千里烟波。”这里没有传统文学中的哀婉闺
怨,有的是一腔豪气的爱情诉说,从平淡的家居生活中体验爱情的丰富与深远,两性的和谐。《一个女人的爱情观》、《我们》描写夫妻间的生活趣事。《也是水
湄》则真实地抒发一个已婚女性对于自己被挤压在大都市里一个小家庭中的烦乱心绪,但终以包容的爱心化解种种不快。张晓风笔下,将爱情典雅化诗意化,与她不
避丑恶,直指人生荒诞与空虚的戏剧作品形成鲜明对照。
张晓风还写下对亲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等美好情感的描绘。儿时的布娃娃,征文
比赛得的小毛巾,父亲的旧马鞭……都能唤起她美好的情感与记忆。《愁乡石》、《十月的阳光》、《河出图》等表达晓风爱国热情和思乡情感。代表作《愁乡石》
中“愁”代表了一种情绪,“乡”是情绪的指向,“石”象征这情感的程度,是她爱国思乡情绪的形象而深刻的写照。
张晓风描写大自然的山
川景物、花草树木,表现出对生命的礼赞与讴歌。《雨之调》中,她赞美雨荷,在雨中唯我忘我完美自足,没有阳光时,它自己就是阳光;没有欢乐时,它自己就是
欢乐。《一钵金》中,她向往明月清风,闲云野鹤,山野泉流,赞美“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绘景融情中,她进入万念俱无的一
种空灵境界,顿悟“山水的圣谕”和“奥秘”。
寻找生活中的哲理,是晓风散文短章的闪光点。散文《一》由四篇独立的百字短文组成,《一
捆柴》、《一柄伞》、《一条西裤》、《一个声音》都是通过一个故事,一个戏剧化的场面,或一段对话构成,揭示人生刹那间的感悟和深刻的哲理。《玉想》从玉
中体味出生命中完善和瑕疵是并存的,象征暗喻生命的平凡与高贵实是密不可分的。
张晓风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视野开阔,形式多样,个性鲜明。既有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具现代文学的风貌,摆脱了浅吟低唱的古典闺阁气,能把小我拓展到大我,表达现代女性的豪迈洒脱又不失柔婉细腻,风格多样,被余光中赞为“亦秀亦豪的健笔”。
林清玄(1953.2—?),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著有散
文集《莲花开落》、《蝴蝶无须》、《温一壶月光下酒》、《迷路的云》、《鸳鸯香炉》、《紫色菩提》、《传灯》、《文化阵痛》、《雪中之火》、《大悲与大
爱》、《凤眼菩提》、《星月菩提》、《玫瑰海岸》、《城市笔记》、《如意菩提》、《指花菩提》、《清凉菩提》、《红尘菩提》、《有情菩提》、《活眼金
睛》、《莲花香片》等数十部,还创作有报告文学、小说、评论等。1979年起连续6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等奖,1983年获台湾报纸副刊专栏
金鼎奖。
林清玄倾心于表达文化的内涵,在《〈在暗夜中迎曦〉自序》中说:“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于公,
我期待我们的社会能有好的文化艺术环境让大家沉潜浸润,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品质;于私,我自觉到每个人都应该自我创造一个更适于生活的文化环境,自小格小
局里走到开朗壮阔的天地。”
林清玄是一位居士,他的许多散文常以佛家的某一教义作为依托或从中引申而成,又有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儒学色
彩。他的散文有鲜明的人间指向。如《迷路的云》、《白雪少年》、《蝴蝶无须》集中的父爱;《玫瑰海岸》、《鸳鸯香炉》集中持久不渝的恋情,都写得深刻感
人,并以一种佛学的淡泊与宁静去化解一切。林清玄许多散文集都以菩提命名,“菩提”本为梵文,意为彻悟后所得的智慧。作者以此为题,一是标明此文是黄昏散
步有所悟而作,二是因为他在文中所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性象征。林清玄的散文在佛儒相融中形成了他的创作特色,宁静致远以释解人生层层障碍;借淡
泊明净荡涤尘世滚滚红尘。《人骨念珠》面对着110位喇嘛高僧的眉轮骨所串成的念珠,他既诠释高僧个人修持的极致,又传递众僧德行绵延不绝的意义,再陈述
个人的感悟:只要努力修持人人都可以立地成佛,表现随遇自适,超尘脱俗的气质,用文学观照人生,探寻生活的智慧。
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流
畅清新,表现出情感的蕴藉,心境的宁静,在平易流畅的语言中具有着艺术的魅力。从1986年的《紫色菩提》到1992年的《有情菩提》10集“菩提”系列
散文,成为台湾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图书之一。这些作品“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以及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
的道路。”林清玄将属于中国文化传统一部分的“禅”与现代人的生活相连接,表现出现代人能够接受和乐于采纳的生活智慧、行为准则,成为一个佛经禅理的文学
阐释者,以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