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星期二

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派

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派 2007-04-30 14:16:38
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画派
    在上次的文章中, 我给大家介绍了二十世纪的一个主要画派, 野兽主要画派, 和它的主要代表人物: 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 由于我个人对现代抽象画派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二十世纪的另外一个主要画派, 立体主义画派, 和它的主要代表人物: 毕加索. 当我们看毕加索的绘画的时候, 经常会被画面上那些扭曲的体型和离奇古怪的画面搞得一头雾水. 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东西啊? 他想表现什么思想啊? 其实当我们了解了画家的创作动机和背景后, 它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 就象欣赏现代音乐一样, 我们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和背景. 艺术经常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影响和反过来也为那个时代服务. 所以从一个艺术品中, 我们能够了解到很多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 ”  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中”. 他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 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Cubism)的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 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 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 虽然其作品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具象性,但是从根本上看,他们的目标却与客观再现大相径庭. 他们从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 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倒画着正面的眼睛. 一般说来,《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而立体主义运动则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谓分析立体主义. 画家们继承塞尚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与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 1912年以后,立体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通常称为综合立体主义. 此时在画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体仍然支离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于装饰性. 画家们新创出一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何者是现实,何者是幻觉的问题. 立体主义虽然是绘画上的风格,但对20世纪的雕塑和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后来长期定居法国. 他的父亲是一位艺术教师. 他自幼喜爱艺术,15岁时以优异成绩进入巴塞罗那美术学校,后来转入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 他于1900年来到法国巴黎,开始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穷人的生活. 此时,他的作品充满悲剧性. 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蓝色调,使他的画上充满孤独和绝望、灾难与不幸的感觉. 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其创作的“蓝色时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毕加索创作生涯的“粉红色时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以描绘马戏团人物为主,形象虽然忧郁,却并不孤寂. 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 于是,他画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维农的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 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 这幅画的标题是由毕加索的朋友安德鲁·塞尔曼所加,据说毕加索本人对之并不喜欢. 但不管怎样,这只不过是作品名称罢了. 在现代艺术中,标题与作品的相关性越来越小,画家们常常有意识地不以标题来说明作品的内容. 毕加索这幅《亚维农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 该画原先的构思,是以性病的讽喻为题,取名《罪恶的报酬》,这在最初的草图上一目了然;草图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髅,让人联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虚空”. 然而在此画正式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轶事的或寓意的细节,都被画家一一去除了. 其最终的震撼力,并不是来自任何文学性的描述,而是来自它那绘画性语言的感人力量.
    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 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 野兽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然而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的,是毕加索,而不是野兽派画家. 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 因而这幅画(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 在这里,毕加索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在这破坏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什么呢? 当我们从第一眼见到此画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便开始发现,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我们注意到,这些碎块并不是扁平的,它们由于被衬上阴影而具有了某种三度空间的感觉. 我们并不总能确定它们是凹进去还是凸出来;它们看起来有的象实体的块面,有的则象是透明体的碎片. 这些非同寻常的块面,使画面具有了某种完整性与连续性。
    从这幅画上,可看出一种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新手法,这种手法早在塞尚的画中就已采用了. 我们看见,画面中央的两个形象脸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却画成了侧面;左边形象侧面的头部,眼睛却是正面的. 不同角度的视象被结合在同一个形象上. 这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语言,被更加明显地用在了画面右边那个蹲着的形象上. 这个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于受到分解与拼接的处理,而脱离了脊柱的中轴. 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长,暗示着向深处的延伸;而那头部也被拧了过来,直楞楞地对着观者. 毕加索似乎是围着形象绕了180度之后,才将诸角度的视象综合为这一形象的. 这种画法,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毕加索力求使画面保持平面的效果. 虽然画上的诸多块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们并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 画面显示的空间其实非常浅,以致该画看起来好象表现的是一个浮雕的图像.画家有意地消除人物与背景间的距离,力图使画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个面上显示. 假如我们对右边背景的那些蓝色块面稍加注意,便可发现画家的匠心独具. 蓝色,通常在视觉上具有后退的效果. 毕加索为了消除这种效果,便将这些蓝色块勾上耀眼的白边,于是,它们看上去就拼命地向前凸现了.
       


浏览(1323) (0)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一切都是为了能更美丽 2007-04-27 16:44:01
一切都是为了能更美丽
    爱美是人的天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青春美丽. 自古以来, 人们就一直在找寻一种能够长生不老的秘方. 但是, 人类还是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可喜的是, 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达, 现代人已经能够比我们的祖先要活的更健康和更长寿. 也能延缓我们衰老的时间. 但是市面上那些琳琅满目的健康食品和美容产品, 价钱不低名目繁多的美容手术有时候不仅不能象它们的推销员所说的那样能使人青春美丽, 如果使用不当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是否有一种既经济实惠, 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能让我们能够永远充满青春的活力, 拥有一副健康美丽的容颜呢? 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什么是美,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就有环肥燕瘦的说法. 西方人普遍认为拥有一个性感的身体是一种美. 无论有多少种说发, 现代人普遍认为: 美丽应该是精神和身体两者的结合; 是灵魂和肉体的合一. 它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消失的. 拥有一个高尚的灵魂, 开阔的胸怀, 开朗的性格, 广博的知识, 和一个健康美丽的身体才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美. 不可想象一个美丽的身体里面包含了一个丑陋的灵魂; 也不可想象一个百病缠身的美女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和所有的女人一样, 我也很爱美. 而且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有不少的心得体会. 不少朋友问我, 如何能在人到中年还能保持少女般的体态, 拥有十八岁的皮肤, 和乐观向上的年轻心态. 我的回答是: 读书学习, 懂点医学常识, 追求艺术, 和积极锻练. 只要持之以恒, 你就会永远充满魅力.
    读书能使人明智. 它不仅使人有一个开阔的视野, 广阔的胸怀, 看得更远, 和对事物有一个敏锐的洞察力; 还能使我们遇到危机时沉着应对, 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 因为在慢长的人生路上, 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如: 生老病死, 生离死别, 家庭事业的挫折. 知识能使我们走出黑暗, 走向光明. 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竞争的社会里, 拥有一个高质量的生活, 更要求我们要懂得政治, 经济, 法律, 医学, 心理卫生等各方面的知识. 由于我工程师的工作, 十多年来我有很多的时候是和异性在一起工作. 我发现和他们一起谈论国家大事, 评古论今比起女人之间的张家长李家短更有意思. 这也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开阔了视野. 二十年前, 我很喜欢看言情小说, 现在的我更喜欢看历史,哲学, 心理学, 医学方面的书籍. 如罗素, 弗洛伊德, 老子, 威廉詹姆斯, 柏拉图等都是我喜欢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力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更加理性. 由于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压力, 不少现代人也因此得了这样那样的心理毛病: 如忧郁症. 赵承熙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所以懂点哲学, 心理学, 和医学就更显得有必要了. 
    我生活在一个医生的家庭, 母亲是一位医生. 但几十年来我从没有注意到家里有一位医生的好处和懂点医学的重要性, 直到两年前. 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 我有半年时间情绪非常低落, 失眠, 没有食欲, 拉肚子. 更烦人的是, 满脸还长满了豆. 这对于爱美的我真是一件头痛的事. 眼看演出日期就要到了. 我心急如焚. 我到医院去检查, 样样指标都良好. 无耐之下我只好求助于祖国医学. 一位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给我看病. 老中医给我把了一下脉, 看了一下食头. 给我开了一个月的中药, 每天给我针灸半小时. 一个月后, 一切问题全部消除了. 我的脸色也恢复了光泽. 我求老中医收我为徒, 我愿意以业余时间无偿为疹所服务.  在我的再三请求下. 老中医答应了我的请求. 她要我自己先读一些中医的书籍: 如中医学理论, 针灸学, 药物学, 内经,诊断学,伤寒论等, 然后在她旁边观察她对病人的诊断. 回到家我试着在自己身上扎针, 自配药方. 一年下来我收获不少. 现在家里人的小毛小病, 我自己也能处理. 更重要的是它对我自身的保健非常有效. 使爱美的我能容光焕发,精力充沛. 使我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生活上的一切事情.
    艺术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但是二十年前, 我喜欢艺术只是朦胧地感觉到艺术与美和浪漫有关联. 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但今天我发现, 艺术不仅给人带来美, 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还有直接的关连. 当你看到美好的东西如一幅美丽的画, 听到美妙的音乐时, 你的心情就会非常愉快. 这不仅能增加血液循环, 还能让身体分泌一些好的激素. 观察一下身边的人, 你会发现, 那些性格开朗的人, 脸上的皮肤一般较光滑而且有光泽. 所以, 你能从一个人的皮肤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音乐和舞蹈是一门动态的艺术, 它和美术不同, 它不仅能锻炼我们的大脑, 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身体运动. 特别是舞蹈, 更能锻炼身体的灵活性, 练舞的人年老的时候一般不容易得腰肌的毛病和心血管病, 而且能使一个人走起路来优美动人. 相反美术是一门静态的艺术, 它培养一个人的观察力. 懂美术的人的生活一般有更多的色彩。 美术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我们周围一切美好的东西. 在画家的眼里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和色彩。自从我学美术以后, 我发现周围的一切: 高山, 流水, 花草树木, 建筑都有它独特的美. 连煮出的一盆菜如和摆放也很有讲究,它也可以是一个艺术品. 有了艺术, 我们的生活真的可以变得多姿多彩. 我们也会因此变得健康美丽.
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些体会, 希望与大家分享. 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美丽动人, 青春常在.


 

浏览(2599) (1)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小提琴与演奏家(4) 2007-04-23 16:01:11
如何欣赏小提琴家们精彩的表演
    在对小提琴的构造, 制造史, 演奏特点, 和流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以后, 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几位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的精彩表演. 在开始以前, 我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欣赏音乐的目的是什么? 消遣? 娱乐? 还是真正想从音乐中得到灵感和动力, 和真正希望领略艺术家们通过音乐传递给观众的思想和情感. 如果只是前者, 这也是现在大部份人欣赏音乐的目的, 那么听众不需要懂得音乐的要素, 也不需要对作曲家作曲的目的, 表现手法, 和社会背景有所了解. 只要曲子好听就可以了. 这一类的观众可能会对古典音乐有所偏爱, 因为古典音乐一般有较优美的旋律, 和谐的和声, 固定的节奏. 但是如果听音乐的目的是为了领悟艺术家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那么我们就要对音乐的基本要素, 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创作时的时代背景, 作曲家的成长过程, 和演奏家的风格, 表现手法有所了解, 特别是欣赏现代音乐. 因为古典音乐似乎意在抚慰、引导灵魂,而现代音乐却令人不安,好象意在破坏、搅扰心灵的平静. 不懂音乐的人,会极其自然地把一切疑难音乐都简单地归在一个名称下给予贬斥. 其实, 作曲家的意图未必是创造象肖邦和莫扎特那样美妙的音响. 他们虽然想那样做,却未必可能, 因为作曲通常不是出于喜好,而是由于需要. 作曲家作曲是为了表达,交流及用永久的形式记录下某些思想,情感和现实状况. 再用他那个时代的音乐语言表达这些思想, 而去感染和他们同时代的人. 由于社会的变迁, 人们对自然界和宇宙的了解更深入, 对事物的认识已不满足于只在表面, 而是希望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这也要求艺术家们用一种更特别的更抽象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事物的这种复杂性. 我本人很喜欢古典音乐那优美典雅的旋律, 但更欣赏现代作曲家们的作品. 因为这种作品更能够反映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和事物的多样性. 也反映了作曲家们对事物的深入理解. 由于现代音乐的不规律性和复杂性, 所以在欣赏现代音乐的时候, 听众除了要有以上提到的知识以外, 欣赏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时要有不同的心态. 听勋伯格晚年的作品及其十二音派成员的作品是最难理解的,即使对于音乐家来说也是如此. 听兴德米特、辟斯顿的作品,需具有一副懂得复调的耳朵;听维拉·洛博斯的作品,需知其色彩之丰沛;听普兰克和汤姆森的作品,需敏锐灵秀. 听斯特拉文斯基晚年的作品,须爱其风格、精密与个性,听米约的作品,须喜其饱含嘲弄意味之音响. 瓦斯是最难理解的一位,而最易理解的当然是肖斯塔科维奇.
    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不但自身要有超凡的艺术天赋, 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对音乐的悟性, 而且要有丰富的文化素养. 这样他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将作曲家的思想感情传递给观众, 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欣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的表演时, 就如同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它对观众精神所产生的震撼可以是巨大的. 我有这种感觉是在我看小提琴家帕尔曼(ITZHAK PERLMAN)和Kyung Wha Chung的表演的时候. 我完全被他们的精彩表演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提琴家帕尔曼, 一位没有了双腿的天才艺术家, 他要有多大的毅力去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才能登上这艺术的顶峰. 多么伟大的灵魂,  多么高尚的情操,他忘记了自身的艰难和痛苦而将快乐带给了千家万户. Kyung Wha Chung, 一位来自于东方的柔弱女子, 在高手如云男性占据的西方音乐界, 以她坚强的意志, 她的广阔胸怀和气魄, 力挫群雄, 终于赢得了荣誉和世界的瞩目.
    帕尔曼(ITZHAK PERLMAN)1945出生于以色列,父母是波兰人,三岁半的时候,他开始拉小提琴. 可一年以后,他的双腿因小儿麻痹症瘫痪了. 帕尔曼幼年残疾,所以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更加令人不可思议. 没有人知道,疾病在多大的程度上阻碍或是激发了他的音乐天赋. 几乎所有伟大的提琴演奏家都是站着拉琴,他们可以用他们的全部身体来表现. 祖克曼说:“正好相反,帕尔曼只能坐着拉琴,但仍能没有限制地把音乐传达出去,这是个奇迹!”同样是奇迹的,是帕尔曼有勇气面对所有的机场、酒店、音乐会舞台,这些都是帕尔曼要天天面对的,但所有这些场所的设计,从来都是为正常人设计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像帕尔曼这样的残疾人. 在帕尔曼的回忆中,他从未失去过对小提琴的迷恋. 帕尔曼父母是战后来到以色列的波兰移民,他是家中惟一的孩子. 两岁半的时候,帕尔曼就能把收音机里听到咏叹调的旋律完整地哼唱下来. 三岁半的时候,也是从收音机里听到了小提琴美妙的声音,帕尔曼就央求自己的家人给他一把小提琴. 四岁的帕尔曼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但就在他从医院刚刚回来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学琴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之后,很多活动帕尔曼是不能参加的. 1958年他移居美国,在纽约的朱丽叶学校受训. 1964年他赢得了著名的Leventritt比赛,为他打开了通向世界之路. 现在帕尔曼经常和世界著名的管弦乐团合作,出现在独奏会或音乐节的舞台上. 1987年11月,他加入以色列爱乐乐团,赴华沙和布达佩斯公演,展示了东方独奏家的最高水准. 1990年四月,他和以色列爱乐乐团一起首次赴苏联,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 近年来,伊沙克.帕尔曼继续和他的伴奏者Bruno Canino、Samuel Sanders在世界各大城市巡回演出. 1996的帕尔曼年度计划表包括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的交响音乐会和独奏音乐会,以及和世界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指挥家的合作演出. 在过去的几年中,帕尔曼已经被公认为“小提琴的帕瓦罗蒂”,正像他的好友帕瓦罗蒂一样. 帕尔曼身上的所有东西都是“大号的”,他的天赋、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孩子般的热情和力量. 作为出场费最高的古典音乐艺术家之一,帕尔曼的出场费用都是在5位数目以上. 帕尔曼每年在美国国内、欧洲和远东的演出就超过100场,他在日本的演出频率几乎接近了最火暴的爵士歌手. 他的录音制品一直列在古典音乐排行榜的首位.
请点击图片观看:

    在七十和八十年代, Kyung-Wha Chung 被西方认为是和祖克曼, 帕尔曼同样数量级的小提琴家. 她以演奏浪漫派和现代音乐著称. 她于1948出生于南韩一个音乐世家. 她的母亲在她两岁的时候就发现她有超凡的音乐天赋. 在学校, 她多次赢得了歌唱比赛的大奖. 父母让她学钢琴, 但她觉得钢琴过于咕噪, 以至于常常在钢琴边上睡着了. 但就在她听到小提琴的声音的那一瞬间, 她就喜爱上小提琴, 而且以飞快的速度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从七岁开始学小提琴到九岁, Chung 已能够和韩国的交响乐团一起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而且在南韩各种音乐比赛中赢得了大奖. 当她母亲意识到南韩已不能满足十三岁的Chung对音乐的需求时, 她决定全家移民美国. 在亲戚的帮助下, 她进入了朱利亚音乐学院预科班学习. 由于成绩优秀, 她很快就被朱利亚音乐学院收为正式学员, 师从Ivan Galamian. 在朱利亚这个高手如云的地方学习, 对于一个外国人首先遇到的是语言的困难. 在南韩她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但在这朱利亚音乐学院她要面对的是来自全世界的高手, 特别是在当时这个男性主导的音乐领域, 她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特别是来自于同在朱利亚学习的祖克曼的挑战. Galamian 的要求非常严格, 而且他对少数族妇女有歧视, 虽然他知道Chung很有天赋, 但他认为她只能是一个职业演奏者, 甚至于不准她结婚. 但Chung用她超人的意力克服了重重困难. 她用行动证明了她能够兼顾家庭和事业。 她报名参加了著名的小提琴大赛Edgar Leventritt Competition, 那个帕尔曼曾经获得第一名的比赛, 当时她的导师 Galamian 极力反对, 因为他的另外一个学生, 祖克曼(著名小提琴家)也要参加比赛. 而且他得到了当时著名小提琴家Isaac Stern的支助. 在这关键的时刻, Chung伟大的母亲将房子卖掉为Chung买了一把Stradivarius 小提琴. 结果比赛结束后, 评审员无法决定出那一位得第一名. 比赛只好重新来过, 第二次的结果还是一样. 结果评委破例宣布祖克曼和Chung同为第一名. Chung真正赢得了世界的瞩目是在1970. 当时, 由于帕尔曼因为妻子生孩子不能参加在英国和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的演出, Chung临时取代了他去表演. 当时交响乐团的成员对这个柔弱的东方女子有一种敌意,认为她不能胜任. 但Chung用她惊人的意志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演出出奇的成功. 从此,Chung出席了各大交响乐团的演出, 和帕尔曼一起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小提琴家。
请点击图片观看:
 
    除了帕尔曼(ITZHAK PERLMAN), Kyung-Wha Chung以外, 当代还有不少优秀的小提琴家如雅沙·海飞兹(Jascha Heifetz,1900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 海飞兹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 他以干练、快速而著称,作风霸气而恢宏,技巧惊人而精确. 他的舞台形象给人冷峻的感觉,特别是当他展现超技作品的时候,冷静干脆地掌握每一刻凝聚的音符,牵动着观众每根神经. 海飞兹出生于一个当时属于俄罗斯的犹太人家庭. 从三岁时开始学小提琴. 十二岁时,海飞兹在柏林演奏时遇见当时著名奧地利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 当克萊斯勒听完海飞兹的演出后惊愕地說:“現在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琴都折断了了.”

    梅纽因三岁开始跟小提琴家西格蒙·德安克尔(Sigmund Anker)学小提琴. 七岁第一次在旧金山交响乐乐队伴奏下登台独奏小提琴. 随后往巴黎跟从罗马尼亚著名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乔治·埃内斯库学习. 1929年4月12日晚,在柏林演奏厅,年方13岁的梅纽因,在柏林交响乐团伴奏下一口气演奏了巴哈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当晚爱因斯坦正在座,叹道:“我现在才知道,天上果然有上帝”。从此梅纽因名声大噪,周游世界演奏. 梅纽因深信音乐是超越一切种族、国和政治的艺术. 1947年梅纽因到德国为指挥家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演奏,成为纳粹大屠杀后第一个回德国演奏的犹太裔音乐家.
请点击图片观看:
 
    随着对西方音乐的了解, 近来中国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小提琴家. 如吕思清,  李传韵, 薛伟, 盛中国等. 著名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是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中国小提琴家. 作为第一位夺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东方人,他那美妙绝伦,激动人心的琴声早已遍布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洛杉矶好来坞碗型剧场,加拿大多伦多福特中心,英国伦敦皇家歌剧院,威格莫尔音乐厅,瑞士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大会堂,克林姆林宫以及日本东京山托利音乐厅等世界著名的演出场所. 吕思清以他激情洋溢的演奏以及无可比拟的音乐魅力征服了全世界近40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被西方媒体盛赞为 “一个伟大的天才﹐一个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家”. 薛伟是一位从京剧团里走出来的的小提琴家. 薛伟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父亲. 学长笛的父亲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在薛伟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开始学习小提琴. 可学琴没两天,薛伟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器乐的学习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尤其像小提琴,技术的难度是比较高的. 薛伟是在父亲的软硬兼施下走上这条艺术之路的. 薛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后,1981年开始参加全国选拔,进而去参加国际比赛,这给他增加了动力. 虽然在附中的时候薛伟由于性格的原因备感压抑,但他天才般的演奏技巧还是得到了认可,附中毕业后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 就在那一年他在全国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年底参加了日本国际音乐比赛,获得了季军. 1986年薛伟在莫斯科赢取了第八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银奖. 仅仅两星期后,他返回伦敦参加了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大赛,赢得了金奖并囊括了其他所有奖项. 包括奏鸣曲演奏奖、乐团奖和观众奖. 同年他又获得英国青年独奏家年奖,创下有史以来中国人在世界音乐大赛中最高最多奖项。他在莫斯科比赛中的出色演奏,不仅打动了观众,而且还感动了老练的评委们. 《人民音乐》杂志报道:小提琴评委伊戈乐·奥伊斯特拉赫说:“……我看到旁边几位评委眼中都噙满感动的泪水……”。苛刻的音乐评论家们称他是“唯一没有非议的独奏家”、“达到了无以伦比的艺术境界”、“他的演奏如出浴的太阳一样辉煌”。薛伟在英国比赛中的表现,也受到了英国所有重要报刊的高度赞扬,《每日邮报》评:“如果薛伟得不到首奖的话,Barbican音乐厅就可能会发生暴乱”.
请点击图片观看: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本文能对小提琴有更多的了解, 从而去欣赏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 也希望音乐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欢乐.

 全文完












浏览(1538) (0)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小提琴与演奏家(3) 2007-04-17 15:23:48
小提琴的演奏特点和流派
    大家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听完了几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后, 在被演奏家们娴熟的技巧, 小提琴那千变万化的声音, 和演奏家们不同的表演风格所倾倒的同时, 可能会问: 究竟那一位艺术家的表现更出色呢? 音乐艺术与其它的艺术形式一样, 门派繁多,风格多样. 特别是自1900年起现代音乐的出现, 现代音乐听起来更是让人感觉到怪僻离奇, 它不像古典音乐那样优美和有规律. 那些不和谐的和声、无调性的旋律、震耳欲聋的音响, 混乱的节奏, 以及纯属理性的结构让人感觉到听音乐就象观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双首女人图》一样. 其实音乐家创作的基本意图是为了表达,交流及用永久的形式记录下某些思想,情感和现实状况. 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作曲家在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 他们用那个时代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这些思想, 由此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相应以一种以前没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给与艺术家同时代的人们. 所以一个艺术家的表演是否出色, 一部份取诀于演奏者本人的表演技巧, 艺术风格, 和对曲子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听众本身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和对演奏者的风格的喜爱程度. 由于小提琴有宽广的音域, 多变的弓法, 和特殊的结构, 使表演者能演奏出灵活多变的声音, 也使它成为现代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 最主要的有: 运弓, 拉准音, 揉弦, 和弦, 和把位.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 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③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 初学者一般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如何运弓和拉出准确的音. 但由于手按在弦的不同地方和按弦的力度不同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如果运弓不当, 琴声会离奇古怪, 所以很多初学者最终因为这种咕噪的练习而放弃学小提琴而转学钢琴和其它的乐器. 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它是通过左手手指在弦上的颤动,使声音的音高产生有规律的波动. 揉弦分为手指的、手腕的和手臂的. 优秀的演奏者不仅要掌握这3种揉弦方法, 而且要学会使用不同速度和不同幅度的揉弦, 在演奏不同作家, 不同作品,不同乐句时,富于变化地运用揉弦.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 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位,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位. 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 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 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 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 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 还有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 一般是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的. 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 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小提琴学派. 其中有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德国小提琴学派, 法比小提琴学派, 和俄罗斯、苏联小提琴学派等.
    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确认小提琴本质是一种歌唱性乐器. 他所写的奏鸣曲, 在快板乐章中抛弃了那些非音乐性的效果, 而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 他的慢板乐章,富于歌唱性,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点,为意大利学派奠定了基础. A.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 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 他的这一创举,使协奏曲具有交响性,并增添了戏剧性. G.塔尔蒂尼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了50首变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 他奠定了由3个乐章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 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 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维奥蒂是巴洛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体现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 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乐句和技巧性乐句结合在一起, 并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 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1797)至今仍受到许多作曲家们的赞赏. 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 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 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 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的秘诀.
    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 1700年左右,德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还要难的技巧,特别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调弦法,以及某些描写性的演奏效果方面. 小提琴已经发展为一种技巧性很高的乐器. 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 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使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 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 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 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 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H.维尼亚夫斯基、P.de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 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 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 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 他能突破传统, 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 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 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 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 E.伊萨伊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 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
    L.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使他成为20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 可以说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 斯托利亚尔斯基在1933年创建了苏联的第一所天才儿童音乐学校,成为苏联学派的创建人之一. 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技术与艺术训练. 他的学生Д.□.奥伊斯特拉赫, 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积极演奏现代音乐. 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都很有价值. 他的学生I.加拉米安在美国成为著名教师. 波利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教学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发展. 极为纯净的声音、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风格、对乐曲处理的细致而深刻, 是这个教学体系的特点.
    中国在小提亲演奏技巧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派. 但随着对西方音乐的了解, 现在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如: 吕思清, 薛伟, 李传韵, 盛中国. 在下一篇文章中, 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当代杰出的小提琴家.
待续








浏览(1823) (0)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小提琴与演奏家(2) 2007-04-11 15:04:04
小提琴的构造和制造
    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让大家先听了吕思清, 帕尔曼和其它几位大师们的演奏. 听完了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后, 大家一定被小提琴那婉转悦耳的声音所打动和对艺术家们精湛的技术赞不绝口. 小提琴如何能发出如此悦耳的声音呢? 演奏家又是如何达到如此高的艺术造诣的呢? 这与小提琴的特殊构造和艺术家们的努力和天赋是分不开的. 我真正对小提琴产生兴趣是近几年来听了大量的西方著名小提琴家们的演奏和对西方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后. 我发现,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 小提琴无论是从它的外形, 颜色, 和声音都和古典美连在一起. 琴头的形状无不让人想起十八世纪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 贝形、卷曲形以及花状纹、彩带状是洛可可雕刻的主要特征. 那琴身的曲线也让人想起了那娥娜多姿的少女. 木制的琴身和深红的颜色让人将它与古色古香的欧式家具和艺术品连想起来. 想象在一个豪华的大厅内, 摆设一把十八世纪的名贵古琴, 女主人还能拉上一首巴赫的小提琴曲, 那一定会给来访的宾客人一种古典美的感觉.
 
    小提琴的构造主要由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组成. 琴身是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 小提琴共有四根弦,从细到粗的定音依次是E、A、D、G。每一根空弦之间相差的音程都是纯五度;每根空弦都能在不同的把位上奏出完整的音列;每根空弦能奏出的音域都在两个八度左右. 由于琴弦的这种结构, 初学者一般要学较长的时间才能拉出准确的声音来, 这也是为什么小提琴较其它的乐器要难学. 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 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 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 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 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 E弦振动较少, 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 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 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一把好的小提琴, 它的木质的选择, 琴马的弧度, 音柱的位置, 琴弓的形状, 琴弦的质量都是非常讲究的.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是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 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 16世纪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 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 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 A.斯特拉迪瓦里和 G.瓜尔内里等人. 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 适用于演奏室内乐.
    在意大利有个小镇, 路上的行人稀少, 镇上见到的多是老人, 听不道人们大声说话, 相距不太远的教堂钟声,不时地传到广场上, 意大利人都敬仰这个地方, 因为在一千五百年,这里的一个乐器工匠,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所以克里莫纳,成了小提琴的故乡. 几百年,每一个拉提琴的大师,也无一不向往这块创造出提琴美妙音色的圣地. 镇里无论经营甚么商品的店,都喜欢在橱窗里,挂些与制作提琴有关的东西,来装饰店铺. 当然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市镇,只有克里莫纳的商号,有这样的资格,有这样的运气. 毫无疑问,克里莫纳人,将永远享用这样的殊荣. 造琴大师安东尼奥,一生就做了二百把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提琴师帕格尼尼,由始至终的拉琴生涯中,只拉安东尼奥替他造的琴. 十六世纪初,镇里新盖了一座建筑,今天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国际提琴学校,就设在里面. 这所学校的设置,不但使克里莫纳重新焕发了提琴圣地的光芒,也造就了许多有志投身发展造琴技艺的优秀人材. 学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美国的、日本的、韩国的、欧洲各国的. 学校教授各种弦乐器的制造过程,但最主要的还是学习提琴的制造,学生在这里毕业,再经过考试,就可以开设自己的行,造琴修琴了. 这所学校有各类型的实验工作室,让同学研究学习造琴的每一细节的步骤,同时如何修复保养提琴,也是学生要掌握的课程之一.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 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 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 与此同时,法国的F. 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 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 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 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 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 法国的J.-B.维约姆是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开始享有了国际声誉. 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作的红棉牌小提琴, 在1980年获得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作的小提,荣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在下一部分的文章中, 我将为大家介绍小提琴的演奏特点, 流派, 和古今中外一些著名小提琴家.
待续.



浏览(1841) (0)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小提琴与演奏家(1) 2007-04-09 15:45:45

    在卡耐基音乐厅这个当代最优秀的音乐家向往的舞台上, 一位来自东方的小提琴演奏家正以他精湛的表演技术将观众带入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只见他头侧靠在那把制作于1742年的名贵古琴上, 一只脚抖动得错落有致地打着拍子. 那温文尔雅的神态, 卷曲的头发, 保养良好的手, 和那神态自若的表情无不使人将他与那优美典雅的音乐连在一起. 他就是被西方誉为"中国的帕格尼尼"的旅美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 只见台下鸦雀无声, 人们如痴如醉, 完全陶醉在美妙的小提琴音乐中, 仿佛时间凝固了一样......
    被称之为"乐器之王"的小提琴, 由于它有广阔的音域和美妙的音色, 是当今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 它不仅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 而且是具有高度独奏技巧的独奏乐器. 因为那千变万化的声音, 它最适合于表现温柔, 热烈, 轻快, 辉煌以至戏剧性的情感. 不少西方著名的作曲家都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小提琴曲, 如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由于从小喜欢音乐和学小提琴, 我对这种乐器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 从外国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雅沙·海飞兹, 耶胡迪·梅纽因, 伊扎克·帕爾曼等到中国的小提琴家盛中国, 吕思清, 李传韵都是我喜欢的演奏家.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们艺术, 从而能欣赏艺术家们精湛的表演, 我将把我所知道的有限的一些小提琴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本文将从小提琴的构造和制造史, 到古今中外的小提琴家和流派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希望读者能从中受益. 在开始以前, 让我们先听几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的精湛的表演.
请点击图片观看:








浏览(1757) (0)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的结合(4) 2007-04-04 16:02:48
第四部: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在我们的生活中, 如何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 使我们有一个更完美的人生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 我们先解析一下什么是艺术和科学. 他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科学被解释为:(1)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2)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 科学知识極度依赖逻辑. 艺术迄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通常认为,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对世界及自身,对二者关系的看法的一种特殊方式. 其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 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因为人类的某些经历是难以用言词来表述的,为了表述这些深存在内心的最强烈的感情和思想,我们就使用一种称之为艺术的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 艺术和科学不同,科学借助人类的理性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艺术借助人类的感性反映世界,包括客观和主观的世界。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 艺术是抛弃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性认识. 艺术是人类心里真实情感的反映. 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 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 语言艺术(文学), 终合艺术(戏剧、摄影等).
   艺术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 为了了解自己的前身后世, 为了与超自然的力量沟通, 人们往往要举行各种宗教仪式, 通过舞蹈, 音乐, 和各种艺术祭品来达到与超自然沟通的目的. 希望它能保佑他们风调雨顺, 健康长寿. 所以从一开始, 艺术就与人的情感密切联系起来了. 科学研究发现, 人的各种行为是由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所形成的习惯决定的. 而习惯的形成一部份是由于本能, 如饿了就想吃东西; 而大部份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的教育. 人的大脑比起其它的低等动物来说, 在出生时脑子里含有先天的成份要少.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 这样有利与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去学更多的东西来适应周围的环境. 所以, 人要比其它的动物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各种知识. 但一但掌握了某种技能, 也就不容发生改变. 如音乐家很难再变成科学家. 所以如何有一个合理的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成与败有一个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 William James, 在他的著作<> 详细地分析论证了人的这种行为.
   人在生存过程中, 除了有物质上的和生理上的需要以外, 还要有感情上的需求. 他的成与败, 他的社会地位, 他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都会影响到人的自我感觉. 艺术与科学对人的思维和情感的影响是不同的. 艺术更多的是影响人的情绪. 在从事艺术工作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 人更多的是感性思维. 如看到一幅好的画和听到优美的音乐, 我们内心里就充满欢乐. 演出后, 观众的掌声会使演员激动而流泪. 由于这种长期的训练, 从事艺术的人一般有较丰富的感情. 相反, 科学更多的注重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更需要人将感情放一边, 而更多地使用理性. 通过仔细观察去发现事物的真相. 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比科学家要浪漫多情.
   但是在人的生活中, 过多的感性与过多的理性都不能说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 以防过于感情用事, 或者过于保守古板. 纵观历史, 很多伟大的艺术家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美, 但是他们个人的人生之道却是充满坎坷. 很多因为不能承受生活的重担而早年夭折. 如绘画大师, 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之一的, Van Gogh 梵高, 就死于自杀. 写了多部交响乐和歌剧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死时只有三十五岁. <<小夜曲>> 和<<圣母颂>>的作者,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死时也只有三十一岁.
   回顾自己的人生, 早期的生活由于没有很好的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 使我人生之路充满坎坷. 但这也让我能重新认识我的人生, 探索出一条更光明的道路. 我庆幸自己能生活在美国这样一块自由的土地上, 每个人都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 使人到中年的我还能再一次换发出青春的活力来. 四年前, 我第一次实现了我童年时当一名舞蹈家的梦想, 成为了一名业余舞蹈演员. 每天的舞蹈练习使我还能保持少女般的体态. 对西方美术的学习, 经常出入于画廊也激起了我对研究西方绘画的兴趣. 这让我用一个崭新的艺术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 那古典式的建筑, 那西方的绘画, 那美丽的大自然都唤起了我的兴致. 我发现生活原来可以是如此的美好.
   现在每当我看到那些还生活在痛苦边缘的人, 我总是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人生的道路永远是一个未知数.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 在探索艺术的同时, 更多的注重除艺术专业以外各门知识的学习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前方的路一定是美好的. 让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放出那耀眼的光芒.
全文完


浏览(1198) (0)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的结合(3) 2007-04-02 16:23:05
第三部: 彷徨与寻觅
   人总是经历过才懂得,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曾经有人说过: "痛苦就是曲折, 曲折就是复杂, 复杂就是丰富, 丰富就是美好." 今天想来, 如果让我重头来过, 我宁愿少一些 "丰富" 与"美好", 而希望有一个较平坦的道路. 虽然今天的我在触摸旧日的疤痕时已没有往日的伤痛. 我可以自信的对别人说: "我已走出了黑暗, 进入了我人生的黄金时代." 在事业上, 我是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 在世界科技的领先地带--硅谷, 拥有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 在家庭上, 我是一个称职的母亲; 在业余生活上, 艺术又一次绽放出它耀眼的光芒. 除了音乐, 艺术,写作,舞蹈也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少的东西. 在理性的指导下, 艺术已成为了一种美的象征, 成为了躲避人间苦难的避风港, 成为了美好生活的添加剂.

    但是二十年前的我, 痛苦, 失落, 彷徨, 每天被生活的重担压的抬不起头, 让我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由于没有工作经验, 没有学历, 语言不通, 来美半年了我还没能找着一份合适的工作. 从小就娇生惯养, 心高气傲的我又无法承受餐馆那种劳累的工作. 最后在亲戚的介绍下, 我进入了一个华人开的电子厂当装配工, 挣每小时$3.25的工钱, 每天要在老板凶恶的眼睛监视下干十小时的工作. 一个月下来, 几百块钱的工资正好够我吃饭和付一些其它的费用, 更不用说买高档化妆品. 对于爱美的我, 每次看到同龄的女孩穿着时髦的衣服, 开着高档的气车, 心里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给我精神上打击最大的是, 等待多年, 相隔两地的爱人移情别恋. 这对于困难没有承受能力的我更是雪上加霜. 我又一次掉入了人生的谷底. 看不到前面的路通向何方. 走在那繁华的大街上, 我第一次感到如此的孤独无助, 仿佛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与我无缘. 连路边的小松鼠也在嘲笑我无能, 软弱. 那曾经如此优美动听的小提琴曲, 听来却是如此的哀怨. 每天我害怕听到别人欢乐的笑声, 害怕出现在热闹的场面. 因为这会触动我内心的伤痛. 我第一次恨我自己, 为什么不好好读书, 使自己有生活的能力; 为什么要学音乐, 让自己比别人对痛苦有更少的承受力. 看着为我操心的父母头上花白的头发, 看着因为心痛我而病倒在床的父亲, 我心都碎了. 我第一次认识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没有学问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的, 是要被社会遗弃的. 唯一能改变我的命运的只有知识. 没有稳定的生活和知识, 艺术是不回放出那耀眼的光芒. 我也没有心情去感受艺术给人带来的美.
   收藏好我的小提琴, 告别了父母, 我到了一个安静的城市去读书去了. 我要用加倍的努力把浪费的时间夺回来. 没有鲜花,没有音乐, 没有掌声, 此时的我每天穿梭于课堂, 实验室, 和校园里. 经常为了一个程序, 一个实验, 我在实验室工作到半夜. 因为没有本科的学历, 我要从大学一年级的课程重新开始学习. 为了尽早完成一百七十个学分的学业, 每学期我要上五门课程二十个学分, 还要打一份工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我阅读大量的专业以外的书籍. 在这些书中, 其中对我以后的人生起到重要影响的有: <<老子传>>, <<释迦牟尼传>>, <<弗洛伊德传>>, 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和柏拉图的<<理想国>>,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这些书开阔了我的视野, 让我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为我以后艺术探索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
   当我以差不多满分的成绩毕业, 当我收到一份份的工作聘书时, 我眼睛充满了泪水,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一种历尽艰辛后的喜悦. 我明白了其实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是公平的. 那些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人, 是因为他们曾经付出过, 曾经失败过. 学问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 没有全心的投入, 你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的. 几年的苦读使我多了一份理性. 在对待生活的磨难上, 多了一份承受力.
待续: 第四部: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浏览(895) (0) 评论(0)
暂不接受评论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17.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